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石濡菲:初心铸匠魂 茶香飘万里
来源:桂工网    作者:蒙翠云    发表时间:2025-09-26 18:34:31
摘要:石濡菲,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研发部主任。


石濡菲

石濡菲在“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上分享奋斗经历和感悟

记者 蒙翠云

  人物核心提示:石濡菲,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研发部主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大胆对六堡茶传统工艺进行改革,推动形成手工六堡茶行业评定标准并得到推广;勇敢开拓茶乡产业发展致富路,每年培训当地茶农超800人次,影响带动群众1.8万人发展六堡茶产业;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助力六堡茶香走出国门,飘向世界。个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农民、中国制茶能手等多项荣誉。

  工匠心声: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是持之以恒的学习钻研。

  指尖轻捻茶芽,能精准辨别茶叶的老嫩;掌心翻动炒青,能把控火候的细微变化;鼻尖细嗅茶饼,能知晓仓储的岁月痕迹。掌握这些“绝活”的,就是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研发部主任石濡菲。

  耳濡目染 淬炼成长为非遗传承人

  青青茶山,悠悠茶香,是石濡菲的成长底色。

  石濡菲是土生土长的六堡人。她的父亲曾担任茶厂的厂长,母亲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广西工匠。石濡菲自幼见证父母对茶事业的执着追求,那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成为她传承坚守的精神坐标。

  2007年,石濡菲接过茶厂重担,正式踏入六堡茶行业。

  初入行,困难挑战便接踵而来。学习技艺时,一个微小的细节把控难题,就能够耗费制茶人大量的时间精力;企业发展中,资金、人才问题是经常要面对的。在“只要能把六堡茶的技艺传承好,把好茶卖出去,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的信念支撑下,石濡菲从未退缩。面对技艺瓶颈,她反复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面对企业发展难题,她深知“单打独斗难行远”,于是积极与本地同行交流,还赴全国各地知名茶企取经,在团队协作与借鉴学习中为企业寻得发展良机。

  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令石濡菲感触最深的,是随母亲走遍茶山茶园、村村寨寨的时光。为了解各地的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她们不辞辛苦,不断走访、记录、总结,为技艺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深刻内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习磨砺中,石濡菲熟练掌握了六堡茶制作的每一道传统工序,练就了制茶技艺“绝活”,也成为了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她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制茶能手、全国十佳农民等多项荣誉。

  创新突破 使老茶品焕发新活力

  “因循守旧不是传承,守正创新才有生命力。”石濡菲坚信,唯有在坚守古法根脉的基础上勇敢突破,才能让老茶香跟上时代步伐,沁入更多人心间。

  六堡镇的茶山星罗棋布,每一片山坡的土壤、每一处峰顶的海拔、每一方天地的光照,都在茶叶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些茶叶口感与香气各具特色,却始终没有人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石濡菲牵头组建了黑石山茶厂研发部,带领团队围绕“原生态、原种群、原工艺”的核心特点,精心对比、提炼各座茶山特有的茶韵。最终,“一山一茶一韵”的传统六堡茶系列应运而生,生产出的产品品种也从最初的20种蝶变为200多种。

  近年来,石濡菲敏锐捕捉到年轻消费者对便捷、时尚茶饮的需求,带着团队开启了新的尝试。他们跳出传统茶饼、茶砖的固有形态,研制出六堡茶膏、袋泡茶、冷泡茶等10余款新产品——茶膏浓缩精华,一勺便能冲调出醇厚茶汤;袋泡茶即冲即饮,适配快节奏生活;冷泡茶清清爽爽,契合夏日需求。这些创新之作,不仅赢得了年轻群体的喜爱,也大幅提升了老茶品的附加值。

  “以前,六堡茶制作技艺缺乏统一的标准,茶农们凭各自的经验制茶,导致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如何解决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痛点,是石濡菲一直思考的问题。她深刻意识到,统一行业标准是推动六堡茶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关键。于是,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研发成果,她提出了“五原”标准——原树种、原产地、原生态、原工艺、原仓储,并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的核心准则。在她的推动下,这一标准逐渐在行业内推广开来,成为手工六堡茶质量评定的“标尺”,为六堡茶传统非遗品牌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承推广 让世界爱上六堡茶

  “让世界爱上六堡茶”是黑石山茶厂的企业愿景,也是石濡菲努力的方向。

  为了让这门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她成立“石濡菲劳模工作室”,坚持开办技艺培训班,将自己的制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

  “亲身实践是最有效的提升方式。”谈及技艺传承,石濡菲有自己的“诀窍”。带学徒时,她从不长篇大论讲理论,而是坚持手把手教学,让学徒在掌心与茶叶的碰触中,感受“慢工出细活”的真谛。面对茶农,她则从大家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市场销售反馈,告诉茶农“什么样的茶能受客户欢迎”,用实实在在的收益关联,点燃茶农精进技艺的热情,使“用好技艺做好茶”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

  2010年至今,她的培训班每年培训当地茶农超800人次。在她的努力下,17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家庭农场加入六堡茶行业,影响带动1.8万人发展六堡茶产业,茶农人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截至目前,工作室精准培养出了1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0名县级非遗传承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她锚定乡村振兴方向,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径。通过建立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手工制茶的乐趣,助力六堡茶故事广为流传,进一步推动了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茶文化深度交融,绘就了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图景。

  同时,她带着“要让世界爱上六堡茶,首先要让世界看见六堡茶”的决心,跟随各级部门走出国门,以文化交流为载体,把六堡茶这一地方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市场。2024年5月,她受邀参加“2024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为了这次活动,她精心准备了一款挂耳咖啡包装的六堡茶,向来自世界各国的700多位代表推介。同年11月,她参加在越南河内、柬埔寨金边举办的“壮美广西——2024广西文化旅游推介会”活动,并将六堡茶“和美”礼盒赠予外方嘉宾。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石濡菲在智慧茶园、智慧工厂、智慧茶仓三大领域展开了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通过大数据监控茶园的风向、光照、土壤变化,能利用AI收集分析市场数据,实现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六堡茶产业发展。”她信心满满地说。

  从传承技艺到突破发展,从深耕本土到走向世界,石濡菲始终在六堡茶事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她用匠心守护着六堡茶的传统韵味,更以创新为笔,为“老产业”书写着走向未来的崭新篇章。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