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熊治文:技能逐梦匠心育人 书写智能制造动人篇章
来源:桂工网    作者:蒙翠云    发表时间:2025-08-26 18:33:16
摘要:熊治文,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

熊治文

熊治文在操作工业机器人

熊治文(左三)在指导学生

  记者 蒙翠云

  人物核心提示:熊治文,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他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凭借过硬本领多次在省(区)、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中摘得桂冠,并指导学生在赛事中屡创佳绩。工作至今,他参与行业和政府开展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大赛技术文件制定工作5次,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2项,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智能制造技术人才超5000人次,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广西技术能手”“广西优秀教练”以及“南宁市C类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

  工匠心声:立足本职岗位,专注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并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

  在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生产与管控实训室,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在穿梭,他时而与团队成员研讨技术难题,时而俯身指导学生调试设备。他是工业机器人技术“高手”、学生们眼中的榜样与标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熊治文。

  从赛场淬炼到讲台耕耘

  熊治文的成长轨迹,始终镌刻着勤学勤练的印记。他从小对机械运转产生浓厚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与探索。大学阶段,他选择就读自动化类专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毕业后,熊治文进入企业工作,从一线技术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熊治文投入职业教育领域。身份转换、初心不改,他始终坚持对技术的钻研,把各类技能竞赛当成提升自我的“练兵场”。从市赛、区赛到国赛,他一路过关斩将,在不断淬炼中勇往直前。

  令熊治文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参加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智能传感器安装与调试赛项的经历。当时,比赛时间紧迫,技术难度大、任务要求高。在如云的高手和激烈的竞争面前,首次接触新领域的熊治文一上来就打翻了工具箱。面对突发状况,他迅速调整心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带领团队夺得一等奖。“参加全国一类大赛,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激发了斗志。”熊治文说,比赛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的重要性,更让他明白技能提升永无止境,必须持续学习。

  “大赛是检验真功夫的试金石,对个人能力提升作用巨大。”熊治文指导和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企业项目,帮助他们在挑战与磨砺中迅速成长。近年来,他个人参加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指导学员参赛获全国一类技能大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5人次。

  从工厂车间的技术尖兵到职业院校的育人导师,从技能竞赛的领奖台到人才培养的第一线。一路走来,他立足岗位、兢兢业业,以对技术的执着雕琢初心,用对教育的热忱浇灌桃李,在智能制造的沃土上,书写着一段匠心筑梦的动人篇章。

  以创新突破勇立智造潮头

  创新与突破,是智能制造领域每位从业者的必考题。

  熊治文告诉记者,工业机器人技术融合了机械、电气、自动化、计算机、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多个学科。同时,技术发展并非纯理论驱动,而是紧密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需求不断演变。他深知,在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与应用场景驱动型技术快速迭代的现实面前,唯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作为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领头雁”,熊治文与团队为专业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他们对标“双高计划”建设标准和1+X证书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夯实实训条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获批全国首批“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管理中心,成为广西“双高计划”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年来,熊治文在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和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新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发。工作至今,他参与行业和政府开展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大赛技术文件制定工作5次;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2项;为企业开展自动化产线升级改造7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0余项,合作技术攻关2项,多项成果已应用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教学过程中,熊治文敏锐地觉察到传统产线编程方法的局限性——效率低、复用性差、调试困难,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于是,他大胆尝试,总结提炼出一套模块化、可移植、高容错的智能制造产线编程方法,将庞杂的产线功能拆解为一个个功能明确的独立子模块。这些子模块如同积木,能随需求快速组合、配置和部署。在模块内部和模块间通信中,还嵌入了完善的异常检测、诊断和恢复机制,能在故障发生时迅速定位、自动恢复。这套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工程化能力。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熊治文探索推出“项目导师制”,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导师深度指导为纽带,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迅速提升,多人考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用工匠精神点亮育人之路

  “师者,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习者,更是薪火的传承者、品格的雕琢者、方向的指引者。”这是熊治文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亦是他始终践行的信条。

  从教多年,熊治文如同一位耐心的匠人,手把手将一名又一名工业机器人“小白”培养成能独立设计产线蓝图、玩转编程代码、调试精密设备的技术“达人”。

  “他教给我们的远不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巧,更教会了我们严谨专注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信念。”学生李林宏告诉记者,熊老师身上的工匠精神和永不言弃的韧劲,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2023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产单元数字化改造”赛项师生同赛的备赛过程,是李林宏心中难忘的回忆。当机器人视觉定位精度已基本达到赛题要求,熊老师却摇了摇头,说:“达标是底线,极致才是追求!”他带着参赛学生反复检查光源、调整相机参数、优化算法,甚至重新设计了部分夹具的细节,只为把定位精度再提高零点几毫米。最终在比赛中,正是这精细要求,让团队获得了高分。“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对技术的敬畏、对质量的苛求、对细节的执着。”李林宏感慨道。

  匠心育人,桃李满园。工作至今,熊治文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智能制造技术人才超5000人次,培养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维修能手”1人、“广西技术能手”10人、“广西青年岗位能手”1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以及一批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

  谈及未来,熊治文目光坚定:“我要把自己掌握的经验、技能、秘诀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熊治文如同一座灯塔,既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也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光与热。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