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利梓

张利梓在进行根雕创作
记者 周坤
人物核心提示:张利梓,桂林市同升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他坚守根雕技艺传承和创新一线三十余年,精通圆雕、透雕、浮雕等技法,攻克“大型独根香樟木根雕”“百人写实人物组雕”等技术难题,牵头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征组歌》等大型历史文化题材和根包石类根雕作品被国家顶级机构收藏,创作出的《精卫填海》《京陵十二钗之王熙凤》《半条被子》等作品获国家级大奖。从业三十余年,他以“匠心”点燃艺术之光,以创新的姿态传承非遗“薪火”,让根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工匠心声:唯有恒心、耐心,才能把一个行业做到极致;唯有创新、用心,才能为老技艺赋予新生命。
桂林市象山区沙河路上有一片一片的厂房,张利梓的工作室就藏在这堆不起眼的厂房里。推开厂房那扇古朴的木门,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木质的清香,四周陈列着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神采飞扬的历史人物,更有长达十数米的超大型根雕。从事根雕三十余年,张利梓用精湛的技艺让木头“讲述”故事,用“匠心”与自然交融对话,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
勤学苦练 探寻根雕技艺创作精髓
张利梓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根雕是当地的特色传统产业。从小看着木头在老师傅手中变成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张利梓对根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岁时,张利梓进入当地的一家工艺美术厂当学徒,主要学习根雕技艺。张利梓每天一起床就开始沉浸在刀与木的世界中,他跟着师傅学习选材的技巧、练习打坯的基本功以及修光和打磨等技术。哪怕手上磨出了一个又一个水泡,水泡又破了慢慢变成老茧,可他从未想过放弃。“当时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是想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在张利梓的努力钻研和学习下,他逐渐掌握了圆雕、透雕、浮雕、线雕等多种技法,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1997年,工艺美术厂经营陷入困境,张利梓被迫离开工厂,辗转来到桂林,寻找新的人生机会。一次暴雨后,张利梓在桂林叠彩山附近,偶然发现一棵生长在城墙里的树根,树根被大雨冲刷散落在地上,形成一块“根抱石”原料。看着这块“根抱石”原料独特的纹理以及与石头相辅相成的姿态,张利梓迸发出了创作灵感。他依靠这块原料创作了一件“根抱石”作品,并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根雕的精髓,不只是创造,更是发现,是用心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次经历让张利梓对根雕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后来,他经常深入山林,寻找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树根原料。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张利梓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利用它们天然的材质、曲直、纹路,甚至是凸出来的奇形怪状部分,雕刻出自己的作品,在他的巧手下,原本毫不起眼的树根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不久后,张利梓决定在桂林定居,他创办了同升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不断扩大规模,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手艺人加入。2018年5月,张利梓被推选为桂林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他和一些文化先行者自筹经费创办了桂林市工艺美术产业园,散落于市井巷陌的匠人首次有了专门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桂林根雕从“手艺”到“艺术”的升级。
勇于创新 努力寻求技艺突破
随着张利梓在行业内逐渐有了名气,他开始探索一些新的创作方向。
20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80周年,在延禧宫内,《清明上河图》首次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对外展出。“这幅中华经典名画,如果用木雕的形式复刻下来,会是怎样的呢?”也是从那时开始,张利梓萌生了要用木雕的形式复刻《清明上河图》的想法。
于是,张利梓组建起团队,认真考据《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并选取了其中最生动的部分进行创作。“正巧当时好多做根雕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一拍即合,组建起了一个由百名根雕手艺人组成的工作团队。百名根雕手艺人共同创作一件超大型的根雕作品,在当时行业内鲜有先例。”张利梓告诉记者,“每个根雕师都有自己的技法和审美喜好,因此,这样的多人共同创作,既要做到把控整体和全局,又要有局部的精彩,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
张利梓使用8块总重超70吨的香樟木料作为原料,并统筹把握每个根雕师的特长,将立体圆雕与散点透视技法等多种技法合理融合到作品的每个部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一则40米长的《清明上河图》根雕作品顺利面世。这件作品规模巨大、气势恢宏,通过立体写实和散点透视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风貌和繁华盛景,该作品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并多次受邀参加专业性展览展出。张利梓还把这次集体创作的经历整理成“百人以上写实人物组雕”工作法,无偿分享给业内人士,助推行业进步。
这些年来,张利梓继续创新探索,先后主持攻克“大型独根香樟木根雕创作”“超长超高根抱石组雕”等行业内工艺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创作出许多大型历史题材作品,如《长征组歌》《四大名著》《三十六计》等,填补了相关行业空白,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肯定和认可,还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其中,《长征组歌》以红军长征中的数个经典场景为原型,用根雕的形式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展现新时代长征精神;作品《精卫填海》获2012年“儒士儒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作品《京陵十二钗之王熙凤》获2013年“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作品《半条被子》获2021年“百花杯”评审活动金奖。
他的作品还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多次入选广西艺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他本人还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年度典型人物”“德艺双馨民间雕刻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打破思维 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如今,最让张利梓挂念的还是如何将根雕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他说这是作为一位手艺人的责任。
“移动互联网为我们手艺人带来许多新的机会。”张利梓告诉记者,如今他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都开设了账号,他和团队的伙伴们会通过在线上推介自己的作品、介绍根雕技艺、开设公益课程等,全方位宣传根雕文化。
有时,张利梓和团队的成员还会迎合年轻人的喜好,以游戏、影视作品的IP为原型创作根雕作品。他感慨:“现在年轻人对根雕艺术关注得并不多,我们不仅要主动迎合他们的需求进行创作,还要努力将根雕作品融入现代生活空间,推动根雕从传统的艺术收藏领域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得更远。”
为传承根雕技艺,他不遗余力“传、帮、带”。在他的努力下,徒弟中已有多位成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和桂林市工艺美术大师。他还坚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与许多高校开展合作,并担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实践导师和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客座教授,以讲座、交流、观摩、展示等方式宣传保护根雕文化。他努力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传给后辈,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艺术水平和技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