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农逵:雕壮乡风韵、开桂砚新源的制砚艺人
来源:桂工网    作者:王娅茜    发表时间:2024-01-02 19:03:31
摘要:农逵,平果农逵艺雕工作室负责人、国家非遗“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


农逵在制作砚雕

记者 王娅茜

  人物核心提示:农逵,平果农逵艺雕工作室负责人、国家非遗“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自2016年返乡创业以来,他致力挖掘地方砚文化历史,用壮乡石头创造了一系列砚作,提出“桂砚”概念,并创造作品充实丰富这一概念,填补了桂西砚种的空白,为中国砚台界增加了优质品种,并先后获得全国“金凤凰”大赛金奖、“百花奖”、“百鹤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广西分赛区金奖、“八桂天工奖金奖”和“广西文艺铜鼓奖”等奖项,助推“平果砚雕技艺”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工匠心声:只要心中有梦,就努力去追逐,终有一天,梦想会实现。

  在广西平果市,有一种砚,名为桂砚。早在宋元时期,当地土司及地方知识分子、道公便就地取材制作桂西古砚,直到清末民国时期,仍是如此。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书写方式、书写工具的改变,桂砚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直到2016年,一个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壮乡中年人回到了他的家乡——平果市,才开启了桂砚的“复活”之路。这个中年人就是平果农逵艺雕工作室负责人、国家非遗“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农逵。

  1、刻苦钻研 练就砚雕绝活

  身着中式服装,古铜色皮肤、外形清瘦……初见农逵,他看起来与普通的中年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当他拿起刻刀时,便是另一番景象——相石、定稿、制作、打磨……在农逵的工作室里,他轮番拿起扁铲、刻刀、砂轮、磨石、砂纸等工具,一方方砚石在他的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与灵魂。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精神导师陆宝勤的帮助。”农逵告诉记者,陆宝勤是他的初中美术老师。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在街边为父老乡亲现场写生的陆宝勤。当时陆宝勤每张画卖5元钱(当时月工资为52元),这让同样爱绘画的农逵印象深刻,羡慕不已。

  后来,陆宝勤成为农逵学校的美术老师,农逵一有机会就向他请教素描方面的技法。在陆宝勤的耐心指导下,农逵的绘画技艺得到了快速提高。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书画比赛中,农逵的绘画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这也让他信心倍增——有朝一日,要像陆老师一样以绘画为生。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农逵和村里的伙伴去了广东打工。空闲时,农逵总会到工厂河边的沙滩上进行沙滩画训练。同样来自平果的老乡见到他的绘画颇有火候,便建议他去端砚厂做学徒,这不仅能够发挥他的绘画特长,还能学到一门手艺。

  于是,在1995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农逵来到了华兴端砚厂。从此,他的命运悄然发生了转折。

  进入端砚厂后,农逵只是默默地、专心致志地负责一线生产工作,毕竟能把中学时学到的画画技术派上用场,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了。农逵很珍惜这份与自己喜好匹配的工作,并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练习,就连周末老乡们叫他去玩,他也不去,而是独自在厂里琢磨砚石。

  农逵的努力都被端砚厂老板梁焕明看在眼里,觉得可以把他作为培养的对象,并经常给他“开小灶”单独辅导。仅一年半的时间,农逵就从学徒成长为端砚厂的技术骨干。

  梁焕明见农逵为人忠厚老实,肯下功夫,做事专注,又懂得感恩,便决定把“阴阳双刀”的雕刻技法传授给他。在梁焕明的指导下,农逵学会了雕刻水、云、龙的技法,这些让他的端砚雕刻技艺与创作水平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农逵与梁焕明创作出的很多端砚作品畅销国内外,获得众多赞誉。其中,有20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展会金、银、铜奖,有的被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工艺博物馆等收藏。

  2、返乡创业 “复活”桂砚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逵从一个单身汉变成两个孩子的父亲。2016年,农逵携妻带儿,回到了家乡,创立“农逵艺雕工作室”,并以“名家工作室”之名受邀入驻平果文联活动基地。

  在平果市文联的帮助下,农逵结识了当地的艺术家群体,经过思想交流,他开始有意识地把端砚技艺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起来,不断酝酿新作,把地方民族文化元素融进端砚制作中。

  近年来,农逵一方面继续承接端砚定制工作,另一方面也着手于新产品的研发。然而,由于石料来源、成本、造价等原因,导致砚台价格高与广西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着实让农逵感到头疼。

  “要想找到一块很好的材料总是要经历无限艰辛的。我爷爷有一个很好的砚台,就是我们本地的材料。”农逵告诉记者,正因为如此,他才始终对寻找石源念念不忘。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农逵在收拾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清抄经书,在书的后页记载着几行字:那沙河谷,土丘有石,常做砺石磨刀,可制砚,墨色乌黑,久不褪色。依据这条线索,农逵经过多次艰辛寻找,终于在凤梧镇的达赛河流域,找到了书中记载的砚石矿源。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农逵挖了几块浮石,他惊讶地发现其上层石肉是发墨良好的砚材,下层是可观赏的天然行云纹,这些砚材也得到了梁焕明及同行专家的肯定与认可。

  农逵用这些石材精心设计做出几方砚。制作完成后,他拿出墨条,倒了点水,在砚台里磨起墨来,看到磨出来的细腻墨汁,更证明了发墨良好。

  于是,农逵决定把这些砚台统称为“桂砚·平果砺石砚”,并制作了云龙砚《凌云德音》、富有壮乡特色的《民族魂砚》、大气的仿古砚《古琴砚》等一系列砚台。

  引端入桂,开拓创新。近年来,农逵致力挖掘地方砚文化历史,提出了“桂砚”概念并创造制作一系列作品使之充实丰富。这些富有壮乡特色的一系列优秀的砚雕作品,先后斩获全国“金凤凰”大赛金奖、“百花奖”、“百鹤奖”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广西分赛区金奖、“八桂天工奖金奖”和“广西文艺铜鼓奖”、“广西文艺花山贡献奖”等众多奖项,“平果砚台”桂砚也在2021年被正式列入《中华砚文化汇典》砚种卷《众砚争辉》,为广西打造出一张崭新的桂西旅游文化金名片。

  3、不忘初心 助力桂砚闯出“新天地”

  “以刀为笔,琢砚生花。雕壮乡之风韵,开桂砚之新源。你的刻刀下,是气吞山河,更是盛世华章。”这是2022年“广西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给农逵的颁奖词,也是对他28年从艺生涯的生动诠释。

  荣誉加身,农逵感到责任和担子也更重了。在他看来,要成为一名制砚工艺美术大师、一名合格的工匠,不仅需要在国画、书法方面下苦功,还要多学、多看、多思考,努力提升文化素养,才能不断完善和创新砚雕技艺,开辟出新的意境,创作出更多有壮乡民族特色的工艺旅游产品。

  如今,48岁的农逵已在制砚这条道路上坚守了28年,他创出的“桂砚”品牌,为广西打造出一张崭新的桂西旅游文化金名片。而每到周末,他的艺雕工作室都会对外开放,进行石雕的体验式教学。他希望能通过公开的教学体验,为制砚工艺的薪火相传埋下种子。

  “我将立足本职、专注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砚雕技艺。”农逵表示,未来,他还将进一步做好“传帮带”,为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化、文化产品市场化,创造百色平果文化产业品牌以及地方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