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欧善生指导学生应用生物显微镜鉴定植物病害的病原菌
2023年8月12日,欧善生在天峨县八腊乡田间诊断天峨珍珠李病虫害
他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深耕农业教育三十余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是钻研技术的工匠,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科研技术,为农业产业发展解决多项难题;他是乡村振兴的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辐射带动村民增产增收。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专任教师欧善生。
1989年,欧善生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他怀着对农业教育的热忱,来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任教。三十二年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用心点燃学生对农业的热情。
对于学生的培养,欧善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创新教学方法,经常带领学生到学校农场、农业基地,开创“课堂在田间、生产在课堂”的沉浸式农职教育新模式,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让学生亲手触摸土壤,观察植物生长,把所学知识运用在产业一线,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我刚入学时对农业一窍不通,觉得农业又苦又累,但欧老师的课堂让我改变了看法。”欧善生的一位学生回忆说,“他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间地头,耐心讲解农业知识,让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农业的乐趣和价值。”在欧善生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生从“农盲”蜕变为“新农人”,并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欧善生的学生杨同学和陈同学在宁明县某农场种植了300多亩红肉火龙果,由于品种老旧、技术落后,火龙果的经济效益不高。欧善生得知情况后,带领团队实地查看,并给出科学整改方案。2016年以来,该农场积极落实整改方案,并与欧善生团队联合申报市厅级和省级火龙果相关项目,总结并应用火龙果产期调控等关键技术,达到连续7年增产,实现了火龙果产业提质增效。
此外,欧善生还积极推行“导师+项目+基地”创业孵化模式,指导1500余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帮扶建成自治区级“星创天地”2个、产业示范基地6个,为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欧善生还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广西特色农业产业的科研上。他走出实验室,扎进田间里,顶着烈日和风雨,挽起裤脚和袖子,开展无数次的试验研究,采集大量的试验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数据的科学性,最后总结出适用于特色农业实际生产的技术规程。
火龙果相关技术的研究是欧善生科研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他带领团队连续十多年坚守生产一线攻关,对整个火龙果产业进行系统性创新。首创发明覆盖火龙果种植、杂交授粉、综合防治、产期调节等生产全过程的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以及火龙果保鲜技术,其中繁育和推广免人工辅助授粉的“金都一号”火龙果有效解决了“火龙果深夜开花,需要同步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的难题,为广西火龙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他带领团队首次研发“优化光源+调控营养”产期调节技术,实现错峰上市;构建“喷淋防病+理化诱控”综合防治体系,病虫危害率降低75.33%;首创“双联排三防架”种植技术,比柱式栽培亩产量提高191.7%;研发《火龙果保鲜技术规程》,保鲜期延长25天以上。累计推广火龙果良种良法32.46万亩,产生经济效益达15.77亿元,新增纯收益达7.86亿元,亩均增收2420.99元,惠及企业302家、农户3000余户。
同时,欧善生及其团队还聚焦金银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他们深入来宾市忻城县金银花产区,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开展金银花种植技术研究。通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金银花新品种。此外,他还组织当地农民成立金银花种植合作社,建立金银花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基地200多亩,实行规模化种植,提高了金银花的产量和质量。如今,忻城县的金银花产业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为赋能乡村振兴,在学校和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欧善生于2014年自愿申请成为乡村科技特派员,先后在来宾市忻城县、崇左市宁明县、贵港市平南县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以金银花、火龙果等特色农作物为重点,深入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他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科研技术,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解决了多项难题。
“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知识留在课堂上,把技能训练安排在田间果园里,把农业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送到广袤的乡间田野上。”这是欧善生常说的话,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欧善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用知识和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