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凤珍:蓝靛染布里“绣”出新希望
来源:桂工网
作者:覃稍桦
发表时间:2025-08-01 17:09:11
摘要:在河池市南丹县八圩瑶族乡,记者见到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黎凤珍时,她的蜡刀正划过一匹靛蓝土布。这位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的自治区级传承人,用三十余年的坚守,将濒临失传的白裤瑶服饰技艺转化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金钥匙”。
在河池市南丹县八圩瑶族乡,记者见到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黎凤珍时,她的蜡刀正划过一匹靛蓝土布。这位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的自治区级传承人,用三十余年的坚守,将濒临失传的白裤瑶服饰技艺转化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金钥匙”。
黎凤珍与瑶族服饰的缘分始于童年。1972年出生的她,8岁便跟随祖母、母亲学习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这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工艺,需历经织、染、画、绣、裁等30多道纯手工工序,耗时数月乃至一年才能完成。随着时代变迁,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但黎凤珍却坚定地说:“祖辈传到我手里的技艺,绝不能断。”
为了让濒危技艺重焕生机,黎凤珍不仅将手艺传授给女儿、女婿等,更走村入户,手把手教授数百名白裤瑶群众。她走进八圩中心小学、芒场中心小学等学校的“瑶族班”,将文化种子播撒进年轻一代的心田;她加入广西爱心之桥助学协会,资助280余名瑶族学子,为文化传承注入希望。她的坚持逐渐开花结果——从深圳文博会到东盟旅游展,从北京非遗展销会到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她带着白裤瑶服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深山里的瑰丽文化惊艳四方。
“民族服饰工艺复杂、耗时漫长、利润微薄,零散制作注定难以为继。”黎凤珍深知,仅靠情怀无法真正挽救一门手艺。
2018年,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黎凤珍创立了凤珍蓝靛染布坊非遗工坊。次年,她又创办了朵努手绣坊,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参与非遗传承工作。她成功打造了集制作、租赁、销售、展览于一体的白裤瑶服饰产业化平台,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有效对接。她创办的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荣获文旅部“全国非遗典型工坊”称号,并入选广西创业就业工坊名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先富起来的黎凤珍,始终心系身边的群众,她在移民安置点和村落社区先后创办的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南丹县朵努手工坊、白裤瑶染坊等多个就业车间,总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这些就业平台已累计带动100余名妇女实现就业,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万元。“能在家门口工作,我很开心。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让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何美丽是八圩瑶族乡团结社区的安置居民,工坊的建成让她能照顾家中孩子的同时,还有了稳定收入。这些车间不仅让瑶乡姐妹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心愿,更让濒危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荣誉接踵而至——“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乡村工匠大师”“广西劳动模范”……但最让黎凤珍欣慰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拾这门技艺。站在染布坊前,她抚摸着新设计的文创产品,眼中闪烁着希望:“我要开发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款式,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
蓝靛深深,浸染的不只是布匹,还有她用半生心血守护的文化基因;丝线绵绵,串联的不只是图样,更是瑶寨走向振兴的锦绣前程。这位用针线“绣”出共富路的劳模,正将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传递给更多山里娃。
黎凤珍与瑶族服饰的缘分始于童年。1972年出生的她,8岁便跟随祖母、母亲学习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这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工艺,需历经织、染、画、绣、裁等30多道纯手工工序,耗时数月乃至一年才能完成。随着时代变迁,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但黎凤珍却坚定地说:“祖辈传到我手里的技艺,绝不能断。”
为了让濒危技艺重焕生机,黎凤珍不仅将手艺传授给女儿、女婿等,更走村入户,手把手教授数百名白裤瑶群众。她走进八圩中心小学、芒场中心小学等学校的“瑶族班”,将文化种子播撒进年轻一代的心田;她加入广西爱心之桥助学协会,资助280余名瑶族学子,为文化传承注入希望。她的坚持逐渐开花结果——从深圳文博会到东盟旅游展,从北京非遗展销会到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她带着白裤瑶服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深山里的瑰丽文化惊艳四方。
“民族服饰工艺复杂、耗时漫长、利润微薄,零散制作注定难以为继。”黎凤珍深知,仅靠情怀无法真正挽救一门手艺。
2018年,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黎凤珍创立了凤珍蓝靛染布坊非遗工坊。次年,她又创办了朵努手绣坊,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参与非遗传承工作。她成功打造了集制作、租赁、销售、展览于一体的白裤瑶服饰产业化平台,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有效对接。她创办的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荣获文旅部“全国非遗典型工坊”称号,并入选广西创业就业工坊名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先富起来的黎凤珍,始终心系身边的群众,她在移民安置点和村落社区先后创办的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南丹县朵努手工坊、白裤瑶染坊等多个就业车间,总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这些就业平台已累计带动100余名妇女实现就业,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万元。“能在家门口工作,我很开心。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让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何美丽是八圩瑶族乡团结社区的安置居民,工坊的建成让她能照顾家中孩子的同时,还有了稳定收入。这些车间不仅让瑶乡姐妹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心愿,更让濒危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荣誉接踵而至——“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乡村工匠大师”“广西劳动模范”……但最让黎凤珍欣慰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拾这门技艺。站在染布坊前,她抚摸着新设计的文创产品,眼中闪烁着希望:“我要开发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款式,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
蓝靛深深,浸染的不只是布匹,还有她用半生心血守护的文化基因;丝线绵绵,串联的不只是图样,更是瑶寨走向振兴的锦绣前程。这位用针线“绣”出共富路的劳模,正将非遗传承的接力棒,传递给更多山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