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异龙用超声波无损检测仪检测曲轴内部质量,通过检测仪上的波纹,李异龙仿佛有一双穿透铸件心脏的“神眼”,任何铸造缺陷都无法遁逃。
在广西玉柴曲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曲轴铸造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与铁水奔流声交织成一曲工业交响乐。李异龙身着蓝色工装,手持测温枪,专注地监测着铁水温度,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在炉火映照下闪闪发光。这位扎根铸造一线27年的共产党员,在铁与火的淬炼中,用双手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传奇。
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大师的蜕变
1998年3月,年轻的李异龙走进玉柴,成为一名普通的铸造造型工。面对高温的工作环境,他没有退缩,反而在铁水奔流中看到了无限可能。“每一件铸件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它们。”李异龙常常这样说。他白天跟着老师傅学习实操技术,晚上钻研铸造理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参数和心得。
2005年,公司引进铁型覆砂新工艺,李异龙主动请缨参与技术攻关。那段时间,他几乎住在了车间,反复试验着砂铁比例、浇注温度等参数。一次次的失败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哪些路走不通。”经过三个月的攻坚,李异龙和团队终于掌握了新工艺的核心技术,实现了曲轴生产从潮模砂向铁型覆砂的成功转型,为公司节约成本数百万元。
创新突破填补国内空白
在铸造领域,材料创新是核心竞争力。2014年,李异龙带领团队开始投入“以铁代钢新材料QT600-10”的研发。那段日子,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们通过调整铁水成分,在QT800-6基础上提高终硅含量,降低锰、铜成分,促进铁素体生成。“就像炒菜要掌握火候一样,铸造也要精确控制每个元素的配比。”李异龙形象地解释道。
经过上千次试验,新材料终于研发成功。该项材料不仅获得“中国机械制造工艺科技成果三等奖”,还成功配套车桥类产品。在此基础上,李异龙和团队继续开展创新攻坚,参与开发出QT700-10新牌号产品,填补了国内球铁牌号材料的空白。
2020年,李异龙又与团队一起成功开发出QT1000-5超高强度韧性球铁材料,其拉伸强度超过1000MPa,延伸率不低于5%,突破了珠光体球墨铸铁的强度和延伸率极限,超越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当今球墨铸铁行业的最高牌号,应用该牌号材料生产的国六球铁曲轴荣获2020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优质铸件金奖。“这是中国铸造工人的骄傲!”谈及这一成就,李异龙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匠心传承培育新生力量
作为玉柴“零部件铸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李异龙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采用“理论+实操+项目”的培养模式,手把手带徒传艺。徒弟党德回忆道:“师傅教我们时特别耐心,一个浇注动作能反复示范几十遍。”
名师出高徒,在2024年“桂有技能、产业振兴”广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党德荣获铸造工冠军。
27年来,李异龙培养出10名公司级徒弟,其中5人成为技师,3人晋升高级技师。他累计授课481课时,主持编写的《铁型覆砂铸造操作手册》成为行业标准教材。“技术要传承,工匠精神更要传承。”李异龙说。
荣誉背后的坚守与梦想
走进李异龙的办公室,墙上挂满荣誉证书:“中国铸造大工匠”“广西技术能手”“玉林工匠”……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角落里的一排铸件样品,记录着他27年的奋斗足迹。同事们都说,李师傅获奖无数,依旧勤恳低调,他每天都是最早到车间,最晚离开。
2020年,在6T机体铸件质量攻关中,李异龙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两个月,通过优化浇注系统、改善排气结构等措施,创造经济效益166万元。
近几年,李异龙扎根生产一线,积极参加各技术项目攻关,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站在曲轴热处理连续炉前,李异龙看着刚下线的曲轴铸件,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铸造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但创新让它永葆青春。”这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话语朴实而有力,“我的梦想很简单——让中国铸造走向世界高端市场。”
炉火正红,映照着李异龙坚毅的面庞。在这片铁水与汗水交织的热土上,他挥洒着青春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