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劳模工匠解锁向“新”前行的密码》系列报道⑤
这个工厂会“思考”
记者 王洁馨
听说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个会“思考”的工厂,究竟是啥模样?日前,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玉柴股份制造事业部新品试制车间新品试制装配线线长许燕妮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公司国六发动机五发车间一探究竟。
与记者想象的不同,车间并不闷热,也没有嘈杂的声音,更没有漫天飞舞的粉尘。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厂房和一尘不染的地板,装载着物料的自动导引运输车灵活穿梭,机械手臂正在忙碌工作。在车间的智慧大屏幕上,车间的温度、湿度、气压等信息一目了然,还能随时查看设备运行状态、产品完成情况。
“真是充满科技感的生产车间。”记者感叹道。许燕妮告诉记者:“从物料运输到成品入库,这里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智能自动化。这就是业内说的‘黑灯工厂’。我们的工厂会‘思考’,机器之间能够进行‘对话’交流。”
“工厂怎么会‘思考’呢?”记者好奇地问。
“‘黑灯工厂’是以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的一种生产方式。你瞧,如果说这些自动导引运输车是腿,机械手臂是手,那么中控系统就像是大脑。因此,我才会说工厂会‘思考’。”许燕妮说,“此外,机器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又能实时交流信息、相互协作。‘黑灯工厂’通过机器人和自动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流程,从而实现生产的高效、安全。”
制造事业部现场技术部职工陈州杰向记者介绍,如今,他只需要在中控系统前动动手指,输入所需要精加工的发动机型号、生产工序、加工时间等相关信息后,车间就能根据指令开展生产工作。“从叉车运输物料、机器人抓取物料,再到检测、清洗等动作,全程由自动化设备完成。除了在现场进行设备维护和巡检的工作人员外,不需要额外的人力参与到生产过程中。”
“是的,我们的工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被解放出来,更多地扮演着监督者与调试者的角色。”许燕妮补充说。
“现在的生产效率有哪些改变?”记者问。
“传统的加工工厂需要100多人操作的车间,现在全部由机器人和自动化机床代替完成,每道工序平均用时仅3分钟,效率较以往提升50%。”许燕妮用一组数据回答记者。
“黑灯工厂”投入使用后,带来的变化也是难以想象的。经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目前,玉柴国六发动机加工精度可达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厚度的1/10。
与此同时,玉柴发动机成品制造率大幅上升,完成一台发动机的合格生产并成功下线仅需12小时,生产周期缩短了80%,每年创造的可计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
对许燕妮来说,感触更为深刻。1994年,加入玉柴的许燕妮每次进入生产车间工作时,最朴素的愿望就是“白袜子不黑”。“当时,谁会想到30年后的生产车间,哪怕黑着灯也能继续运转?”许燕妮笑着说道。
当然,“黑灯工厂”也对一线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造事业部电气维修工张锦成负责“黑灯工厂”的设备维护工作。“以前,一个设备出现故障,不一定会影响到上下工序的工作。但现在,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条生产线都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维修工作必须做到又快又好。”
“黑灯工厂”里闪耀着“智造”的光芒,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许燕妮认为,“黑灯工厂”绝不仅仅是单纯地用机器替代人工劳动,而是要将人从简单重复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到劳模工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能做些什么时,许燕妮说:“劳模工匠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影响身边的人。新时代的一线产业工人更应该将终身学习的概念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扫描二维码,观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