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劳模疗休养之“桂疗模式”系列报道③
向“服务”要影响力 打造品质强桂疗
□桂工网记者 吴智芳
“恰逢生日,工作人员为我准备了长寿面和蛋糕,服务很暖心。”全国劳动模范王旭亮说。
“外出活动,工作人员周密安排行程、时刻提醒我们安全注意事项,还配备零食包以备不时之需,服务很周到。”全国劳动模范于得洋表示。
“相逢见面,工作人员都微笑着打招呼,甚至会问需不需要提供帮助,服务很热情。”全国劳动模范郑桂杰赞不绝口。
……
当记者问到桂林工人疗养院的服务工作给大家留下何印象时,“暖心、周到、热情”等成为劳模口中的高频词。
“硬件不足软件补。”桂林工人疗养院院长王继梅告诉记者,诚然,随着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如今的桂林工人疗养院面貌焕然一新,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王继梅也深刻认识到,绝不能因暂时的条件落后就裹足不前,想要工作出成效,还得有服务好法子。
于是,在桂林工人疗养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该院探索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找到了劳模疗休养服务事业新发展的密钥——向“服务”要影响力,打造品质强桂疗。
而如何做好服务,人和方法最为关键。近年来,桂林工人疗养院通过开展“能力作风提升年”“工作标准化建设年”等行动,以培训促提高,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选派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等内训外学方式,拓展对外学习交流路子,提升干部职工岗位履职能力;以调研促提档,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分管领导、行政部门走出办公室、下沉到一线,开展各种形式的现场办公、上门服务等活动,帮助一线部门和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聚焦创新发展等关键问题,桂林工人疗养院领导班子牵头深入劳模职工中开展调查研究,印发调查问卷、召开调研座谈会,形成调研报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服务技能提升;以标准促提升,着眼日常工作的难点、弱点,着眼疗养院发展的短板、弱势,着眼劳模职工的所需、所求,细化工作流程,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打造形成“桂疗方案”。经过多年的实践,桂林工人疗养院在接待流程、行程安排、接待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疗休养接待服务体系。
桂林工人疗养院办公室副主任王祥林向记者展示了该院2024年全国劳模(桂林)疗休养工作接待方案。只见方案上详细罗列了接待、考察、医疗、客房、餐饮、交通、后勤保障、迎宾、宣传报道、安全保卫、接送、文体、应急处理等13个方面的组别及对应负责人与主要负责工作。桂林工人疗养院力求劳模疗休养服务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此外,记者发现,在桂林工人疗养院随处可见的还有“迎上去服务”工作场景。
医疗保障组主要负责劳模疗休养期间的医疗服务,包括健康知识讲座、养生保健、八段锦领操、劳模就诊、疫情防控,考察活动期间的医疗保障等。每当有劳模前往理疗室进行养生保健或健康咨询,还没等劳模开口,康复治疗科主任高振宇就已迎上前先一步开口询问劳模需求,再根据劳模身体实际情况,免费提供养生建议和保健项目服务。客房部主要负责劳模休养期间的住宿、会场接待服务。工作人员看见有劳模拎着行李或物品时,会主动上前帮忙;留意到劳模有求助迹象的,会率先微笑着迎上去送出关怀与服务。
劳模们纷纷表示,周到细致的服务如微风拂面,吹进每一位劳模的心坎里。
在竭诚服务劳模职工的实践中,桂林工人疗养院也锤炼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和工匠人才,他们用劳模精神反哺劳模,提供高品质的疗休养服务。其中,最具代表的要属餐饮部的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工匠苏邦合。近年来,“苏邦合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药食同源研发推广团队充分利用“桂十味”“31味区域特色药材”等广西中药资源,以食促疗、调和身体、预防疾病,实现食物和药材的合理搭配,研发推出120余种药膳,并积极参加烹饪赛事和药膳大赛,获特金奖、金奖等40余项荣誉。苏邦合也因此脱颖而出斩获殊荣。
“以劳模精神服务劳模职工,一直是我们秉承的服务理念。”苏邦合告诉记者,连日来,餐饮部按照“秋润肺”的施膳滋补原则,以匠心匠技为劳模们提供热菜、凉菜、汤菜、饮品、糕点等各类药膳。“藿香血鸭”“壮味潜羊烩”“鸡骨草煲麻鸭”等首届广西“十大药膳”菜肴和获奖药膳,就在他精心安排的“劳模菜单”里。他希望以细致周到的服务,守护劳模的美味“食”光。
疗休尊享,宾至如归。近年来,桂林工人疗养院接待了来自区内外一批又一批的一线职工和劳模疗休养团队。随着该院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劳模职工到此疗休养,身心放松和“充电赋能”后,再精神抖擞地返回各自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