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看!产业工人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来源:桂工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5-24 16:27:58
摘要: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一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我区一线产业工人看他们这一年来如何在贺信精神的激励下,奋斗、创新、突破,用汗水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编者按:去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岗位创新,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创新尤为重要。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一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我区一线产业工人看他们这一年来如何在贺信精神的激励下,奋斗、创新、突破,用汗水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莫建林:以“匠心智造”走好装备修理创新路

莫建林(右三)进行操作示范

□通讯员 司婷婷 谢鑫

  一块块尺寸各异、粗糙度不同的研磨台是他的“战场”,一个个摆放整齐修理合格的部件是他的“军功章”,他潜心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他是国营长虹机械厂装备修理“大拿”莫建林。

  去年7月,国营长虹机械厂在修理某型涡喷发动机滑油泵时,工人按照传统方法,使用钻床进行机械研磨,却总是导致滑油泵精密部件发生漏油情况,漏油率一度高达90%。面对这一难题,作为该厂高级技师的莫建林深知“技唯用心才高,业唯有专才精”,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成员们潜心研究漏油故障。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是因为钻床研磨跳动量过大,导致研磨端面无法紧密贴合,继而导致密封性下降,产生漏油情况。

  “机械不行,咱们就用手工!”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莫建林白天钻研手工研磨方法,晚上设计测绘专用工装。结合齿轮轴承不规则的外形特点,他和团队成员利用加班时间,制作了一批专用工装并进行手工研磨。

  最终,莫建林通过运用研磨技术,使贴合端面的垂直度得以保证,漏油率终于降至5%,达到合格水平,大大缩短了修理周期,保障产品按期交付。该专用工装的设计制作,获得了国营长虹机械厂工装设备研制一等奖,成功申报了国防专利,为该工厂发动机修理业务注入新的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莫建林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积极探索、不断突破,提炼总结的“莫式研磨法”,可以把精密零件的修理误差控制在0.001mm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

  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莫建林还培养锻炼出一支技术过硬、善打硬仗的团队。近年来,他牵头研制设备10余台,设计工装13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60余个,申报国家专利2项,累计节约各项成本1000余万元。

  从事业的足迹,看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莫建林用他的实际行动展现了装备修理人的时代风貌,诠释了国营长虹机械厂“匠心智造”的目标导向,在苦干实干中破局开路,在团结奋斗中共创新篇,以匠心,守初心。

 

吴炯:深耕厚植十余载 奋进创新领头人

吴炯检查设备

□黄海健 通讯员 董志凯

  在我国西部首座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中,有这样一位高技术团队领头人,他带领团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精神,高度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通过引进吸收、不断学习国外核电技术经验,实现了多项维修技术自主化和创新研发,谱写新时代的创新篇章。他就是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辅机维修副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吴炯。

  2022年,防城港核电站进行机组大修,液力偶合器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检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德国工程师手中,历年大修都需要高薪邀请德国工程师参与。

  核心技术要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这一次大修,一定要实现自主维修!”吴炯对团队成员说道。于是,吴炯自告奋勇,提出要进行自主维修,摆脱对国外的技术依赖。

  吴炯深知,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检修工艺不仅关乎发电效益,更关乎核安全。为了确保检修顺利,吴炯带领团队认真研读检修程序和设备图纸,多次召开技术组会,严控质量关,经过14天的连续奋战,最终成功完成了液力耦合器的自主维修。

  这不仅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经济成本,也标志着广西防城港核电站核工业液力偶合器这一重要设备维修工艺实现自主化,从此不再依赖国外专家。

  据悉,吴炯是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的一支专业检修核电站大型电机、水泵风机、管道阀门等机械设备的高精尖队伍领头人,荣获2021年广西工匠。自2019年成立吴炯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来,吴炯带领团队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岗位创新,累计13次在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次取得全国离心泵检修竞赛的团队冠军。该团队设计研发的上充泵离线试验平台和齿轮箱离线实验平台,自主创新了汽动泵超速试验方法,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还将每轮次大修节约工期8小时,为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建设和运行作出了有力贡献。

  “成为团队的领头人,就要带领团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岗位创新,推动实现核电站维修全面自主化,为中国核电事业发展打造一支核工业高技术团队,为走向‘创新大国’贡献团队力量。”吴炯说道。

 

张胥:建筑工地的“革新者”

张胥(右三)为大家讲解绿色施工新技术应用情况

□通讯员 黄凡解 邓家荣

  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广西建设工程施工科技进步奖……这是中建五局广西分公司“张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张胥带领工作室技术团队攻关南宁北投大厦建设难点后所取得的成绩。

  北投大厦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地上部分由裙楼和两栋主楼组成,建筑高度达98.85米,是集办公、会务、金融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公楼。“该项目的建设是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全面推进数字广西建设的重要举措,立项之初,我们就计划将其打造成高层建筑在绿色建造和智慧建造方面的典范工程。”张胥介绍道。

  该项目与五象新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互联互通,且建筑功能众多。为实现智能控制、可视化管理,张胥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创新打造智能楼宇可视化管理平台,通过传感器、监控器等物联网技术,模拟楼栋内空气、消防、用水、用电的运行状态,实现大厦日常的运行指挥、调度管理以及能耗计量可视化、智能化。该平台也是区内首个智能楼宇可视化管理平台。

  据张胥介绍,创新工作室团队还创新采用BIM技术、3D模拟技术开展复杂管线节点碰撞检查、节点优化,解决了管线交叉综合布置,石材、金属、玻璃多形式组合幕墙层叠施工等技术难点,提升了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为减少核心城区热岛效应,达到低碳控温效果,张胥结合项目离邕江近、江水冬暖夏凉的特点,提出采用“江水源”作为大厦中央空调的“冷媒”,获得团队的一致认同。但在当时,我区内无相关的施工经验可参考借鉴,且项目面临管线排布设计优化、管道精准安装和对接、水管支架和吊架超强支撑要求等问题,存在管道渗漏水、支吊架脱落等风险。如何保证在高层建筑中实现“江水源”空调系统管快速且高质量安装是项目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面对挑战,张胥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针对项目重难点开展创新工作和课题研究,策划立项即确定现有新技术应用和研发新技术的解决问题思路,在施工过程立足现场实际细节问题,形成了水管支架强加固方法、支架架反支撑技术和综合支吊架快速施工方法,有力保证了管道安装质量,解决了质量安全隐患,成功打造广西首个“江水源”空调系统,相较于普通中央空调运行效率提高30%。

  张胥以科技引领、技术创新为宗旨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在施工一线不断攻坚克难,QC成果累计斩获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金奖2项,国家级QC成果5项,发明专利13项,省部级工法7项,为推动建成“科技强国”“绿色强国”贡献当代新青年力量。

 

陈君龙:做创新研发的先锋者

陈君龙(右一)在检查设备

□黄海健

  2022年7月6日,对于自治区劳模、广西工匠、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有限公司电焊高级技师陈君龙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天:由陈君龙负责的“大型LNG储罐内罐立缝自动焊设备优选及焊接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鉴定委员会鉴定。

  “9%Ni钢焊接是LNG储罐建造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其工艺水平直接决定LNG储罐的使用寿命。”陈君龙介绍,9%Ni钢容易磁化、裂纹敏感性大,为确保安全可靠,国内外在建LNG储罐内罐立缝的焊接,主要采用传统焊条电弧焊工艺。陈君龙深知,传统的焊接工艺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操作环境差,严重影响LNG储罐建造效率。而直接采用传统储罐焊接工艺——气电立焊工艺,焊热输入大,内罐焊缝极易脆裂。

  如何实现自动焊接又能有效避免焊缝热输入过大引起内罐焊缝脆裂的问题,成了陈君龙急需解决的一大技术难题。LNG储罐整体BOG蒸发率测试不合格,推倒重来;渗透PT检测不合格,射线RT检测不合格再重新开始……经过多次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2022年7月,由陈君龙带领团队自主开发的大型LNG储罐内罐立缝自动焊接工艺,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鉴定委员会鉴定。

  鉴定意见显示,该焊接工艺是一种低温储罐立缝自动焊接工艺,攻克了焊缝成型控制、焊接热裂纹等诸多行业焊接难题,实现了熔化极气体保护立缝自动焊接,极大提高了焊缝质量和焊接效率。

  “该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在专家鉴定会上,业界权威专家给予高度评价。目前,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龙口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二期工程等多个项目,焊接质量稳定可靠,相对传统的手工焊接工艺,不仅节省了焊材,缩短了焊接施工周期,也大幅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该成果于2023年荣获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身为自治区劳模,就要发挥攻克技术难题、创新研发‘带头人’作用,为加快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和能源结构优化增添新动能。”陈君龙说道。

 

林浪:敢闯敢干 新征程再出发

林浪在工作中

□通讯员 杜雪凡

  敢闯敢干、勇于拼搏;不畏艰辛、逐梦而行……今年37岁的林浪,依然奋战在创新一线。

  林浪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车辆段库检车间车辆电工。2010年,他刚刚入职就被分在了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车辆段库检车间轴报组。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路首席技师等荣誉的技术“大拿”陈岗给了职场“小白”林浪很多帮助。对于林浪来说,在轴报组的十年,是沉淀业务技术的十年,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十年。

  2016年,25K型普速客车开始在单位普及。新车型的到来,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塞拉门、集便器等对他来说是陌生的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干得越多,懂得就越多。”这是林浪的口头禅。他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终于把塞拉门、集便器等新事物的原理摸清摸透。在工作过程中,集便器中“蝶阀”配件的故障频发,新配件依赖于进口,全新蝶阀配件价格昂贵且购买周期长,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这些,林浪都看在眼里。

  面对这一难题,林浪萌生了制作集便器试验台、维修废旧蝶阀配件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拆解设备,反复比对,主动向师傅陈岗请教PLC编程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PLC编程后,可以使用电脑控制系统,试验台的配件量减少80%,操作更加方便快捷。”陈岗的提议,开启了林浪这个“门外汉”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对PLC编程一无所知的林浪,开始了不断学习之路。他上网查找教学视频,反复练习试验,对着书籍资料比照,誓要学懂弄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林浪的集便器旧配件试验台项目获得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创先锋”创新创效大赛银奖。为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节支降耗,他继续开展攻关,潜心研究。由他自主制作的“客车气路配件多功能试验台”“客车列车网络配件整合试验台”均获得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创先锋”创新创效大赛金奖。

  “两金一银两专利”是林浪用7年时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他不断潜心学习、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的回报。今年,林浪又开始学习3D建模,将新知识运用到新项目中,攻克更多的难题。

  “每做一个项目,都能解锁学到不少新技能,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很有成就感。”林浪说,“我喜欢一直在路上奔跑的感觉。下一个十年,我想遇见更好的自己。”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