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制作工艺、炮龙制作工艺、泥红陶制作工艺、牛角梳制作工艺、毛笔制作工艺……在宾阳县工匠学校,5个非遗项目被纳入学习课程,学生们每周都能学习一堂非遗制作工艺课。
宾阳县历史文化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炮龙节蜚声区内外,“宾阳壮锦”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近年来,宾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宾阳县非遗文化品牌的打造,努力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前,宾阳县已有39项非遗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建了宾阳炮龙节扎龙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宾阳县湘光织锦坊、大罗毛笔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邹圩陶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等10个非遗传承基地。
如何将工作着力点与当地发展需求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融合发展?这是摆在宾阳县总工会面前的一道课题。
“我们积极发挥工会牵头职责作用,大力推进和培育宾阳特色非遗文化产业工匠,为宾阳非遗产业发展提供特殊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积极助力职业教育院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产教融合工程。”宾阳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曾永战介绍,为激发宾阳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宾阳县总工会结合工会主责主业,选树炮龙、壮锦、陶艺、毛笔、牛角梳等5个非遗项目产业的劳模工匠,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进课堂,深化产教融合,使“工匠精神”与技艺传承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目前,宾阳县总工会选树了5名非遗特色工匠,其中有1人被命名为“广西工匠”,1人被命名为“南宁工匠”、5人被命名为“宾阳工匠”。
“广西工匠”谭湘光是广西壮锦织造工艺的传承人。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时,谭湘光向习近平总书记演示了壮锦的织造过程。她先后培养了30多名手工编织艺人,并走进校园开展宣讲、传承技艺,成为了宾阳非遗文化传承“明星”。在谭湘光的引领带动下,宾阳非遗工匠们纷纷加入到传承队伍当中,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匠心技艺。
为锻造素质过硬的工匠本领,宾阳县总工会在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宾阳县工匠学校,依托宾阳县职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和设施设备、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及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非遗工匠们定期深化技术技能交流培训,提高和改进技术水平。同时,非遗工匠围绕教学改革和科研攻关的难点,积极开办技术创新、科研攻关和工艺技术传承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据了解,工匠学校每周三下午开设一堂特色非遗课程,每个非遗传承劳模工匠每月进工匠学校授课一次,目前选树的5名特色非遗工匠全部走进了课堂。
“产业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怎样的人才,非遗工匠课程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施飞说。
“学校设置的非遗课程很有趣,我不仅能从中学习到民族文化,还学会了制作技艺,以后我也打算从事陶艺制作相关方面的工作。”参与工匠课堂的学习实践后,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小刘也树立了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宾阳县总工会将进一步巩固产教融合、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深化宾阳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推进“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持续树立更多的非遗项目产业工匠,培养更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宾阳非遗传承人,引导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宾阳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