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绪价值”的流行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诉求
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琎 冀文亚
发表时间:2025-08-27 19:12:10
摘要:近年来,“情绪价值”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使用的流行概念。当代青年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媒介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为其构建了多维情绪价值体系,重塑着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
嘉宾
吕小康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陈满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丽君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齐 玥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近年来,“情绪价值”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使用的流行概念。当代青年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媒介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为其构建了多维情绪价值体系,重塑着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科学认识“情绪价值”,对于理解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诉求,引导他们理性认识与看待诸种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读情绪价值的丰富内涵、典型表征、社会根源与引导之道。
从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视角理解“情绪价值”
主持人:追求情绪价值是当下中国青年群体的一个流行现象。什么是情绪价值?如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情绪价值?
吕小康:情绪价值虽是近年来流行的大众用语,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消费行为领域并得到重视。这一概念强调顾客在产品使用、服务体验或品牌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情感收益,即积极情绪体验(如快乐、满意、安全感)与消极情绪体验(如失望、沮丧、焦虑)之间的净差值。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情绪价值,能够增强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竞争优势。后来,情绪价值逐渐从商业领域拓展至社会生活领域。
陈丽君:情绪价值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内涵。例如,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是伴侣通过稳定情绪支持、深度共情与积极反馈,在焦虑时提供安抚、低谷时传递鼓励、冲突中给予理解,使双方持续获得“被看见、被接纳、被尊重”的核心情感能力,成为超越物质条件关系的核心竞争力;在职场中,情绪价值是年轻员工通过抵制精神控制、拒绝空头承诺,追求平等沟通、边界自主与人格尊严,将和谐氛围、被尊重感视为与薪酬同等重要的劳动补偿核心维度;在休闲方式上,情绪价值是通过媒介内容获取即时心理代偿,通过轻松综艺等填补独处空虚,在碎片化生活中构筑可预测的愉悦舒适区,实现低门槛情感补给等。
齐玥:在社会生活诸领域中,情绪价值在消费中的体现较为明显。一般而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多种价值维度驱动,如功能价值、情绪价值、社会价值、认知价值、情境价值。其中,功能价值更多关注产品本身的性能、性价比等有形特征。而情绪价值则更多关注愉悦、舒适以及与品牌相关的情感联结等,即消费者期待能够在消费体验中引发一定的情感状态或感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将情绪价值和功能价值区分开来,不仅考察其各自影响,还研究它们如何交互作用以塑造消费者偏好与忠诚度。
陈满琪:情绪价值是一种对“人”关注的回归,它是经济价值、物质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之外的另一种价值,具有强烈的心理学意味。这也意味着,我们探讨“情绪价值”,真正重要的取向是关注“人”,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探讨做什么才能得到或提供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的多元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主持人:青年群体追求情绪价值有哪些典型表现?这些现象又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哪些心理诉求?
吕小康:以人际交往为例。一方面,年轻人擅长使用“表情包外交”来提供或获取情绪价值,另一方面遇到苦闷时他们可以选择不向他人求助而选择“树洞式倾诉”。这其实都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力图在人际关系中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态。他们以“情绪舒适度”为衡量人际互动质量的关键标准,既不愿意给对方造成情感负担,也不愿意过度卷入对方的情感世界,而表现出对“轻量化”情感联结的追求,即希望用高效而低风险的方式建立形象、延续关系。但这并不是真的要与社会断联,而是寻找一个暂时的情绪独处室,从而构建自主可控的情绪安全区。
陈满琪:具有即时性与补偿性的情绪消费,也是青年群体普遍采用的获取情绪价值的方式之一。市场敏锐捕捉到青年群体的情绪价值需求,“Labubu爆火”、追求特定休闲方式等现象由此应运而生。它们意在通过具象可感的物品或体验,为个体提供情绪安慰、身份认同与精神慰藉,以缓解现实压力与内在焦虑。比如,许多青年会在情绪低落时购买盲盒、手办、香氛蜡烛等“治愈系”物品,不为实用性,而在于物品所承载的陪伴感与情绪投射;又如“City Walk”“围炉煮茶”“飞盘社交”等新型休闲活动的兴起,也是青年群体在都市孤独感与高压工作间寻找微小幸福与情绪联结的方式。这不仅体现了青年群体对正向情绪体验的渴望,也折射出他们在社会竞争、身份焦虑和关系疏离背景下,对情绪价值的主动索取与心理补偿,成为连接外在社会与内心世界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齐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情绪价值的实现也有了全新途径。在数字化浪潮中,青年群体越来越多地通过情感智能体(AI companions)来获得心理满足。这些情感智能体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识别技术,能够模拟出高亲和力的对话风格,让使用者体验到亲密的感受。除此之外,AI宠物也在世界各地热销。这些产品能够基于算法提供情感反馈,不仅缓解了现代年轻人的即时孤独,也为他们实现情绪价值提供了多样化的新方式。
“情绪价值”流行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
主持人:追求情绪价值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在哪些层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看待追求情绪价值的利与弊?
陈丽君:青年群体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他们在快节奏高压生活下的一种心理调适策略。面对经济增速调整、职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原生家庭代际隔阂等系统性压力,传统物质保障路径的预期回报变得模糊,而真实可触的情感联结却日益稀缺。这使得青年一代将对安全感的渴求,从外在“可量化资产”转向内在“可被理解的体验”。他们渴望在波动中被深度共情、在迷惘中被真切看见、在碎片化情绪中获得连贯回应。因此,情绪价值被青年群体视为在不确定中相对可控、即时兑现的安全感来源与精神支撑。此外,互联网内容生态的丰富,客观上也提供了随时填补独处空白、缓解孤独感的电子资源,这些网络内容既可以作为“社会货币”连接不同青年人,使他们结成“趣缘”群体、形成更多的社会互动,又因其内容的丰富性而让青年人在自主选择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主导权。
由此可见,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青年群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心灵安顿、个体尊严与生活掌控感等美好生活维度的正当向往,具有纾解压力、提升个体福祉、促进关系和谐乃至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积极意义。然而,也需清醒认知其潜在风险:过度依赖外部(尤其虚拟)情绪供给可能导致内在情绪调节能力弱化;算法茧房易窄化视野与个性;对即时满足的追求可能损害深度思考与延迟满足能力。因此,关键在于引导青年构建多元、健康、可持续的情绪支持系统,在珍视心灵需求的同时,培育强大的内在韧性与现实连接,使其对情绪价值的追求真正成为通往美好生活的助力而非桎梏。
齐玥:在当代社会转型与数智化浪潮中,青年群体越来越倾向以“自我表达价值”来建构身份与意义,更注重自我表达与实现,包括对个性化和情感体验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情绪价值成为他们在数字平台、艺术创作和社交互动中,以独特形式彰显“存在感”的重要维度。这种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得认同,更是对自身存在状态与人生意义的主动诉求。
此外,年轻人永远面临着一种“积极焦虑”,即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这驱使他们在情绪中寻找真实性与自我实现,这种焦虑本身便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推动个体主动构建更真实的人生蓝图。青年群体将情绪体验视作与世界“共舞”的方式,通过情感共鸣来确立自我定位,并以此投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希冀。因此,情绪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对情绪满足或积极体验的追求,而成为当代青年群体以独特方式表达自身存在体验与心理需求的载体,同时折射出他们对当前生活质量和未来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向往。
为青年群体构建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态”
主持人:社会如何才能提供更多情绪价值,保障和提升青年群体的情感福祉?
吕小康:国家与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精神家园建设,理解、支持和引导青年对情绪价值的合理追求,积极营造更具包容性、支持性和安全感的社会情绪氛围,为青年构建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态”。具体措施包括:
在宣传教育方面,引导青年树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观,接纳而不纵容自身或他人情绪,追求真诚的共情与相互滋养的友谊关系;善用AI、匿名社区等作为情绪调节的辅助工具,但要警惕智能技术依赖,不能用人机连接替代真实的人际连接;积极参与人际关系与社会事务,同时注重维护心理边界,避免过度卷入情绪旋涡。
在技能培训方面,大中小学校可在心理健康类课程或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中更多开设“情绪认知与管理”模块,开发识别社会情绪、应对人际冲突、管理情绪压力、开展情绪调节的阶梯化、情景化教材,系统培训学生的情绪管理技能;社区可依托社区心理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引入当地专业心理援助力量,重点为待业青年、新业态从业青年等青年群体提供免费或低价的专业情绪疏导讲座和服务;企业可通过实施管理层情绪领导力培训、员工情绪管理培训和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等,学习非暴力沟通、共情式反馈、职业倦怠预防等实操课程,及时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工作压力、建设和谐工作氛围。
在数智赋能方面,相关数字平台可进一步开发模块化、个性化的情绪调节课程,并以合理的价格向公众开放,供青年群体进行自助式情绪调节;社交媒体平台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情绪风险预警平台,及时疏导网络情绪;对在线树洞、危机干预热线等进行专业化认证,确保隐私安全、提升用户体验,并提升相关平台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危机处理能力。
齐玥:传统心理健康干预多聚焦于减少负面情绪或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但情绪价值作为一种正向、积累性的心理资源,不仅关乎当下的情绪满足,更是一种对自我存在体验与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投射。因此,还需要探索如何在教育、社区、家庭及数字平台等层面主动提供更多情绪价值,以促进青年群体整体情感福祉。在社区工作层面,可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模式,鼓励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通过帮助他人、创造社会价值来获得意义感;在智能技术层面,可融入心理学与人文关怀设计,构建“人机共情”模式,进一步提升情绪价值的满足效率;在平台实践层面,数字平台应在算法推荐中融入“意义导向”元素,避免情绪过度碎片化、短期化,助力青年长期心理资本积累。总之,情绪价值不仅是青年即时的情绪满足,更是关系自我存在体验、社会归属感与未来向往的综合心理资源。未来,应继续加强跨学科、跨文化、技术与人文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共同构建提升青年群体情感福祉的社会生态。
(来源:光明网)
吕小康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陈满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丽君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齐 玥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近年来,“情绪价值”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使用的流行概念。当代青年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媒介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为其构建了多维情绪价值体系,重塑着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科学认识“情绪价值”,对于理解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诉求,引导他们理性认识与看待诸种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读情绪价值的丰富内涵、典型表征、社会根源与引导之道。
从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视角理解“情绪价值”
主持人:追求情绪价值是当下中国青年群体的一个流行现象。什么是情绪价值?如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情绪价值?
吕小康:情绪价值虽是近年来流行的大众用语,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消费行为领域并得到重视。这一概念强调顾客在产品使用、服务体验或品牌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情感收益,即积极情绪体验(如快乐、满意、安全感)与消极情绪体验(如失望、沮丧、焦虑)之间的净差值。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情绪价值,能够增强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竞争优势。后来,情绪价值逐渐从商业领域拓展至社会生活领域。
陈丽君:情绪价值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内涵。例如,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是伴侣通过稳定情绪支持、深度共情与积极反馈,在焦虑时提供安抚、低谷时传递鼓励、冲突中给予理解,使双方持续获得“被看见、被接纳、被尊重”的核心情感能力,成为超越物质条件关系的核心竞争力;在职场中,情绪价值是年轻员工通过抵制精神控制、拒绝空头承诺,追求平等沟通、边界自主与人格尊严,将和谐氛围、被尊重感视为与薪酬同等重要的劳动补偿核心维度;在休闲方式上,情绪价值是通过媒介内容获取即时心理代偿,通过轻松综艺等填补独处空虚,在碎片化生活中构筑可预测的愉悦舒适区,实现低门槛情感补给等。
齐玥:在社会生活诸领域中,情绪价值在消费中的体现较为明显。一般而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多种价值维度驱动,如功能价值、情绪价值、社会价值、认知价值、情境价值。其中,功能价值更多关注产品本身的性能、性价比等有形特征。而情绪价值则更多关注愉悦、舒适以及与品牌相关的情感联结等,即消费者期待能够在消费体验中引发一定的情感状态或感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将情绪价值和功能价值区分开来,不仅考察其各自影响,还研究它们如何交互作用以塑造消费者偏好与忠诚度。
陈满琪:情绪价值是一种对“人”关注的回归,它是经济价值、物质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之外的另一种价值,具有强烈的心理学意味。这也意味着,我们探讨“情绪价值”,真正重要的取向是关注“人”,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探讨做什么才能得到或提供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的多元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主持人:青年群体追求情绪价值有哪些典型表现?这些现象又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哪些心理诉求?
吕小康:以人际交往为例。一方面,年轻人擅长使用“表情包外交”来提供或获取情绪价值,另一方面遇到苦闷时他们可以选择不向他人求助而选择“树洞式倾诉”。这其实都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力图在人际关系中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态。他们以“情绪舒适度”为衡量人际互动质量的关键标准,既不愿意给对方造成情感负担,也不愿意过度卷入对方的情感世界,而表现出对“轻量化”情感联结的追求,即希望用高效而低风险的方式建立形象、延续关系。但这并不是真的要与社会断联,而是寻找一个暂时的情绪独处室,从而构建自主可控的情绪安全区。
陈满琪:具有即时性与补偿性的情绪消费,也是青年群体普遍采用的获取情绪价值的方式之一。市场敏锐捕捉到青年群体的情绪价值需求,“Labubu爆火”、追求特定休闲方式等现象由此应运而生。它们意在通过具象可感的物品或体验,为个体提供情绪安慰、身份认同与精神慰藉,以缓解现实压力与内在焦虑。比如,许多青年会在情绪低落时购买盲盒、手办、香氛蜡烛等“治愈系”物品,不为实用性,而在于物品所承载的陪伴感与情绪投射;又如“City Walk”“围炉煮茶”“飞盘社交”等新型休闲活动的兴起,也是青年群体在都市孤独感与高压工作间寻找微小幸福与情绪联结的方式。这不仅体现了青年群体对正向情绪体验的渴望,也折射出他们在社会竞争、身份焦虑和关系疏离背景下,对情绪价值的主动索取与心理补偿,成为连接外在社会与内心世界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齐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情绪价值的实现也有了全新途径。在数字化浪潮中,青年群体越来越多地通过情感智能体(AI companions)来获得心理满足。这些情感智能体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识别技术,能够模拟出高亲和力的对话风格,让使用者体验到亲密的感受。除此之外,AI宠物也在世界各地热销。这些产品能够基于算法提供情感反馈,不仅缓解了现代年轻人的即时孤独,也为他们实现情绪价值提供了多样化的新方式。
“情绪价值”流行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
主持人:追求情绪价值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在哪些层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看待追求情绪价值的利与弊?
陈丽君:青年群体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他们在快节奏高压生活下的一种心理调适策略。面对经济增速调整、职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原生家庭代际隔阂等系统性压力,传统物质保障路径的预期回报变得模糊,而真实可触的情感联结却日益稀缺。这使得青年一代将对安全感的渴求,从外在“可量化资产”转向内在“可被理解的体验”。他们渴望在波动中被深度共情、在迷惘中被真切看见、在碎片化情绪中获得连贯回应。因此,情绪价值被青年群体视为在不确定中相对可控、即时兑现的安全感来源与精神支撑。此外,互联网内容生态的丰富,客观上也提供了随时填补独处空白、缓解孤独感的电子资源,这些网络内容既可以作为“社会货币”连接不同青年人,使他们结成“趣缘”群体、形成更多的社会互动,又因其内容的丰富性而让青年人在自主选择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主导权。
由此可见,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青年群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心灵安顿、个体尊严与生活掌控感等美好生活维度的正当向往,具有纾解压力、提升个体福祉、促进关系和谐乃至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积极意义。然而,也需清醒认知其潜在风险:过度依赖外部(尤其虚拟)情绪供给可能导致内在情绪调节能力弱化;算法茧房易窄化视野与个性;对即时满足的追求可能损害深度思考与延迟满足能力。因此,关键在于引导青年构建多元、健康、可持续的情绪支持系统,在珍视心灵需求的同时,培育强大的内在韧性与现实连接,使其对情绪价值的追求真正成为通往美好生活的助力而非桎梏。
齐玥:在当代社会转型与数智化浪潮中,青年群体越来越倾向以“自我表达价值”来建构身份与意义,更注重自我表达与实现,包括对个性化和情感体验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情绪价值成为他们在数字平台、艺术创作和社交互动中,以独特形式彰显“存在感”的重要维度。这种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得认同,更是对自身存在状态与人生意义的主动诉求。
此外,年轻人永远面临着一种“积极焦虑”,即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这驱使他们在情绪中寻找真实性与自我实现,这种焦虑本身便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推动个体主动构建更真实的人生蓝图。青年群体将情绪体验视作与世界“共舞”的方式,通过情感共鸣来确立自我定位,并以此投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希冀。因此,情绪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对情绪满足或积极体验的追求,而成为当代青年群体以独特方式表达自身存在体验与心理需求的载体,同时折射出他们对当前生活质量和未来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向往。
为青年群体构建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态”
主持人:社会如何才能提供更多情绪价值,保障和提升青年群体的情感福祉?
吕小康:国家与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精神家园建设,理解、支持和引导青年对情绪价值的合理追求,积极营造更具包容性、支持性和安全感的社会情绪氛围,为青年构建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态”。具体措施包括:
在宣传教育方面,引导青年树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观,接纳而不纵容自身或他人情绪,追求真诚的共情与相互滋养的友谊关系;善用AI、匿名社区等作为情绪调节的辅助工具,但要警惕智能技术依赖,不能用人机连接替代真实的人际连接;积极参与人际关系与社会事务,同时注重维护心理边界,避免过度卷入情绪旋涡。
在技能培训方面,大中小学校可在心理健康类课程或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中更多开设“情绪认知与管理”模块,开发识别社会情绪、应对人际冲突、管理情绪压力、开展情绪调节的阶梯化、情景化教材,系统培训学生的情绪管理技能;社区可依托社区心理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引入当地专业心理援助力量,重点为待业青年、新业态从业青年等青年群体提供免费或低价的专业情绪疏导讲座和服务;企业可通过实施管理层情绪领导力培训、员工情绪管理培训和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等,学习非暴力沟通、共情式反馈、职业倦怠预防等实操课程,及时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工作压力、建设和谐工作氛围。
在数智赋能方面,相关数字平台可进一步开发模块化、个性化的情绪调节课程,并以合理的价格向公众开放,供青年群体进行自助式情绪调节;社交媒体平台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情绪风险预警平台,及时疏导网络情绪;对在线树洞、危机干预热线等进行专业化认证,确保隐私安全、提升用户体验,并提升相关平台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危机处理能力。
齐玥:传统心理健康干预多聚焦于减少负面情绪或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但情绪价值作为一种正向、积累性的心理资源,不仅关乎当下的情绪满足,更是一种对自我存在体验与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投射。因此,还需要探索如何在教育、社区、家庭及数字平台等层面主动提供更多情绪价值,以促进青年群体整体情感福祉。在社区工作层面,可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模式,鼓励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通过帮助他人、创造社会价值来获得意义感;在智能技术层面,可融入心理学与人文关怀设计,构建“人机共情”模式,进一步提升情绪价值的满足效率;在平台实践层面,数字平台应在算法推荐中融入“意义导向”元素,避免情绪过度碎片化、短期化,助力青年长期心理资本积累。总之,情绪价值不仅是青年即时的情绪满足,更是关系自我存在体验、社会归属感与未来向往的综合心理资源。未来,应继续加强跨学科、跨文化、技术与人文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共同构建提升青年群体情感福祉的社会生态。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