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妈妈更容易养育健康成功的孩子?
——《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发布
来源: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
作者:李雪婷
发表时间:2025-07-24 20:34:27
摘要:前不久,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与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中国妈妈幸福力”调研。本次调研数据揭示了一个温暖真相:妈妈以积极情绪面对生活,其子女在应对挑战时往往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
前不久,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与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中国妈妈幸福力”调研。本次调研数据揭示了一个温暖真相:妈妈以积极情绪面对生活,其子女在应对挑战时往往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
从奉献到生长:当代妈妈的幸福觉醒之路
厚德明心《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显示:61.9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在“您心目中对于幸福妈妈的定义是什么”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反馈呈现显著共性特征。词频分析显示,“孩子听话”“有自己的……”“家庭和睦”“情绪稳定”及“孩子健康”构成当代妈妈对幸福认知的核心高频词汇。这些词汇背后,是一个个妈妈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对自由自主的向往。
然而现实中的幸福并非总是完满:约41.41%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感,72.67%的妈妈独自承担着家务与育儿的重担,即使在经济共同承担的家庭中,仍有超过一半的妈妈深陷子女教育的焦虑漩涡。与此同时,妈妈们内心对于个人发展存在着强烈诉求,46.76%的受访者将自我成长列为幸福感的核心需求,但日均仅0.5-2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让这份需求成为奢侈。
数据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母职范式与现代平等理念的剧烈碰撞——我们追求家庭幸福,却常常以牺牲妈妈的自我为代价。这种撕裂感,让许多妈妈在深夜孩子入睡后,望着窗外的月光出神。她们不仅是妈妈,也曾是怀揣梦想的个体。也正是这些未被看见的情绪劳动,让“为母则刚”逐渐异化为沉重的道德枷锁。“我们误解了刚强的本质,”对此,厚德明心创始人、总裁倪子君指出,“真正的坚韧不是压抑情绪、无懈可击的完美,而是在接纳脆弱中重建幸福的能力。”
从数据到行动:构建妈妈幸福力的黄金三角
那么,如何让这份觉醒落地?厚德明心《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给出了三个关键支点。
首先,家庭的温度,藏在彼此陪伴的时光里。数据显示,家庭陪伴是妈妈们最主要幸福来源,64.69%的妈妈都将家庭陪伴视为幸福的重要源泉。那些自评“非常幸福”的妈妈们,更是有77.38%都将家庭陪伴视为幸福的最核心因素。当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分享当天的趣事;当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慢慢探索世界的每一个新奇发现……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恰恰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正是这些温暖的相处时光,构筑了家庭幸福的坚实基石。
其次,共同承担,是解锁幸福的关键密码。在调研中,当被问及“您最喜欢丈夫表达的支持类型与话语”,妈妈们最渴望听到的不仅仅是安慰,还有和爸爸共同承担和解决困难。有54.05%的妈妈选择“咱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46.51%选择“这件事我处理好了”,45.89%选择“不管怎样,我都支持你”……这种并肩作战的温暖,在幸福感较高的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而“嗯,哦,随便你”“这又不关我的事”“这点事都做不好”则成为妈妈最反感爸爸说的话,且低幸福感群体对此类冷暴力及推责的抵触情绪更强烈。
最后,心灵的对话,是幸福最温柔的注脚。超过半数的妈妈将“日常分享”“信任交流”和“情感表达”列为最重要的情感需求,远高于其他互动方式。当孩子说出“妈妈,我们学校今天发生了一件事”“妈妈,我想和你说说心里话”“妈妈,我爱你”的时候,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却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妈妈的心田。调研显示,能够与家人保持开放沟通的妈妈,其幸福感指数远超其他家庭。且在不同子女数量的家庭中,妈妈对深度沟通的渴求始终如一。这些真挚的对话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们可能发生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在临睡前的床头,或是一通突如其来的视频电话。正是这些流动在生活缝隙中的心灵交流,编织成最温暖的情感纽带,让妈妈们感受到被需要、被理解的幸福。
从认知到实践:献给妈妈们的幸福必修课
基于本次报告成果,厚德明心幸福科学院特别准备了一份“幸福妈妈指南”,帮助妈妈们在平凡生活中重获幸福的能力。
试着说出“需要”。这是每位妈妈与生俱来、却被“伟大”标签长久遮蔽的基本权利。让我们从最朴素的练习开始:当疲惫袭来时,轻轻摘下“为母则刚”的沉重冠冕,说出藏在心底的那句“我需要”——我需要片刻的安静、我需要一个拥抱、我需要你的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表达,正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用镜头“看见”妈妈。不妨记录下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妈妈整理书包时弯曲的脊背,记住全家喜好的细心,深夜独自收拾厨房的身影……当这些平凡的付出被镜头定格,我们才真正读懂所谓母爱,就藏在这些无人喝彩的重复里。
用“妈妈我看见您……”开启对话。家庭成员围坐一起,描述被忽视的细节:“妈妈我看见您把我最爱的水果塞进书包里”“妈妈我看见您每天第一个起床热牛奶”“妈妈我看见您默默收好我乱扔的袜子”……当这些细碎的付出被一一诉说,那些习以为常的爱终将在倾听中绽放光芒。
留出“妈妈不服务”时间。每周划出专属的三小时,让她不必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就只是她自己。或读一本搁置已久的书,或静静看一场日落,或只是静静地听风路过树梢的声音……让微小确幸编织成妈妈们最真实的幸福底色。
倪子君表示,本次调研标志着我国首个针对妈妈群体幸福力的系统性社会研究正式启动,希望借此构建“幸福妈妈支持生态”的实践框架,让每位妈妈的幸福力成为推动家庭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隐形杠杆。“当妈妈们不再因完美人设而疲惫,当社会开始为母职提供制度性支撑,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温暖的真相:妈妈的幸福是一切幸福的起点。”
(来源: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
从奉献到生长:当代妈妈的幸福觉醒之路
厚德明心《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显示:61.9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在“您心目中对于幸福妈妈的定义是什么”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反馈呈现显著共性特征。词频分析显示,“孩子听话”“有自己的……”“家庭和睦”“情绪稳定”及“孩子健康”构成当代妈妈对幸福认知的核心高频词汇。这些词汇背后,是一个个妈妈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对自由自主的向往。
然而现实中的幸福并非总是完满:约41.41%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感,72.67%的妈妈独自承担着家务与育儿的重担,即使在经济共同承担的家庭中,仍有超过一半的妈妈深陷子女教育的焦虑漩涡。与此同时,妈妈们内心对于个人发展存在着强烈诉求,46.76%的受访者将自我成长列为幸福感的核心需求,但日均仅0.5-2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让这份需求成为奢侈。
数据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母职范式与现代平等理念的剧烈碰撞——我们追求家庭幸福,却常常以牺牲妈妈的自我为代价。这种撕裂感,让许多妈妈在深夜孩子入睡后,望着窗外的月光出神。她们不仅是妈妈,也曾是怀揣梦想的个体。也正是这些未被看见的情绪劳动,让“为母则刚”逐渐异化为沉重的道德枷锁。“我们误解了刚强的本质,”对此,厚德明心创始人、总裁倪子君指出,“真正的坚韧不是压抑情绪、无懈可击的完美,而是在接纳脆弱中重建幸福的能力。”
从数据到行动:构建妈妈幸福力的黄金三角
那么,如何让这份觉醒落地?厚德明心《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给出了三个关键支点。
首先,家庭的温度,藏在彼此陪伴的时光里。数据显示,家庭陪伴是妈妈们最主要幸福来源,64.69%的妈妈都将家庭陪伴视为幸福的重要源泉。那些自评“非常幸福”的妈妈们,更是有77.38%都将家庭陪伴视为幸福的最核心因素。当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分享当天的趣事;当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慢慢探索世界的每一个新奇发现……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恰恰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正是这些温暖的相处时光,构筑了家庭幸福的坚实基石。
其次,共同承担,是解锁幸福的关键密码。在调研中,当被问及“您最喜欢丈夫表达的支持类型与话语”,妈妈们最渴望听到的不仅仅是安慰,还有和爸爸共同承担和解决困难。有54.05%的妈妈选择“咱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46.51%选择“这件事我处理好了”,45.89%选择“不管怎样,我都支持你”……这种并肩作战的温暖,在幸福感较高的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而“嗯,哦,随便你”“这又不关我的事”“这点事都做不好”则成为妈妈最反感爸爸说的话,且低幸福感群体对此类冷暴力及推责的抵触情绪更强烈。
最后,心灵的对话,是幸福最温柔的注脚。超过半数的妈妈将“日常分享”“信任交流”和“情感表达”列为最重要的情感需求,远高于其他互动方式。当孩子说出“妈妈,我们学校今天发生了一件事”“妈妈,我想和你说说心里话”“妈妈,我爱你”的时候,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却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妈妈的心田。调研显示,能够与家人保持开放沟通的妈妈,其幸福感指数远超其他家庭。且在不同子女数量的家庭中,妈妈对深度沟通的渴求始终如一。这些真挚的对话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们可能发生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在临睡前的床头,或是一通突如其来的视频电话。正是这些流动在生活缝隙中的心灵交流,编织成最温暖的情感纽带,让妈妈们感受到被需要、被理解的幸福。
从认知到实践:献给妈妈们的幸福必修课
基于本次报告成果,厚德明心幸福科学院特别准备了一份“幸福妈妈指南”,帮助妈妈们在平凡生活中重获幸福的能力。
试着说出“需要”。这是每位妈妈与生俱来、却被“伟大”标签长久遮蔽的基本权利。让我们从最朴素的练习开始:当疲惫袭来时,轻轻摘下“为母则刚”的沉重冠冕,说出藏在心底的那句“我需要”——我需要片刻的安静、我需要一个拥抱、我需要你的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表达,正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用镜头“看见”妈妈。不妨记录下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妈妈整理书包时弯曲的脊背,记住全家喜好的细心,深夜独自收拾厨房的身影……当这些平凡的付出被镜头定格,我们才真正读懂所谓母爱,就藏在这些无人喝彩的重复里。
用“妈妈我看见您……”开启对话。家庭成员围坐一起,描述被忽视的细节:“妈妈我看见您把我最爱的水果塞进书包里”“妈妈我看见您每天第一个起床热牛奶”“妈妈我看见您默默收好我乱扔的袜子”……当这些细碎的付出被一一诉说,那些习以为常的爱终将在倾听中绽放光芒。
留出“妈妈不服务”时间。每周划出专属的三小时,让她不必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就只是她自己。或读一本搁置已久的书,或静静看一场日落,或只是静静地听风路过树梢的声音……让微小确幸编织成妈妈们最真实的幸福底色。
倪子君表示,本次调研标志着我国首个针对妈妈群体幸福力的系统性社会研究正式启动,希望借此构建“幸福妈妈支持生态”的实践框架,让每位妈妈的幸福力成为推动家庭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隐形杠杆。“当妈妈们不再因完美人设而疲惫,当社会开始为母职提供制度性支撑,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温暖的真相:妈妈的幸福是一切幸福的起点。”
(来源: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