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一饼寄相思 岁岁中秋意
来源:桂工网    作者:蓝素敏    发表时间:2025-09-30 18:14:23
摘要:一帘清梦叠着秋凉,岁月默然流转,秋却自有声息。当清风携着微凉拂过脸颊,一缕月饼的甜香悄然漫入心底,我才惊觉秋意渐浓,中秋的脚步已近在眼前。

一饼寄相思   岁岁中秋意

作者:蓝素敏


  一帘清梦叠着秋凉,岁月默然流转,秋却自有声息。当清风携着微凉拂过脸颊,一缕月饼的甜香悄然漫入心底,我才惊觉秋意渐浓,中秋的脚步已近在眼前。

  家里的茶几早已被大大小小的食品袋铺满,袋中是简易包装的月饼,馅料多得数不过来:叉烧的咸香、花生果仁的醇厚、莲蓉的绵密、黑芝麻的浓郁,还有草莓的清甜、凤梨的爽口……每种馅料各占一袋,在茶几上排开,像极了秋日里一场朴素的“团圆宴”。

  年近九旬的父亲颤巍巍地拎起一摞袋子,嘴里念念有词:“四叔家、二叔家、阿武家、婶婆家……总共九家。”念完,他慢慢将袋子摊开,在茶几周边摆成一圈,而后便开始按各家人口分配月饼。

  “你婶婶最嗜叉烧,得多放两个。”

  “你武哥家的小孙孙多,孩子们嘴馋,每种馅料都得给他们留一块。”

  父亲的手指在不同袋子间穿梭,拣起月饼时的认真模样,让站在一旁的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吃不吃、吃多少不重要,图的就是份情分。”他抬头看我,语气轻缓。

  忽然,他捏着一块豆沙月饼的手顿了顿,语调沉了下去:“这豆沙看着口感不错,可惜你四爷再也尝不到了。”

  我的心也跟着一沉。四爷的音容笑貌瞬间在眼前浮现:每年中秋和春节,父亲总要回老家看他,两个老人坐在老屋檐下,就着一壶热茶促膝长谈,阳光洒在他们银白的发丝上,暖得像一幅画。去年,102岁的四爷走了,他是父亲家族里最后一位辞世的父辈,如今这盒月饼,终究少了一位牵挂的人。

  感慨片刻,父亲又低头忙活起来。他找来纸笔,戴上老花镜,一笔一画将各家的名字写在纸条上,仔细贴在袋口,生怕送错了分毫。

  “等国庆放假,你送我回老家,这些月饼得亲手送到每家手里。”从记事起,中秋给老家亲戚送月饼,就是父亲从未变过的习惯,像时钟的指针,到点便准时转动。

  “爷爷,现在老家日子好过了,大家都买得起月饼,您何必还这么折腾呀?”年幼的侄子凑过来,仰着小脸问出了藏在我心里的疑惑。父亲轻轻抚摸着侄子的头,语重心长:“中秋送的哪里是月饼,是心里的思念和牵挂啊。”

  我忽然想起,婆家的中秋习惯也是如此。爱人老家在马山西部乡镇,与我家所在的东部乡镇习俗虽有不同,可对中秋的牵挂却如出一辙。家公家婆早已过世,每年中秋,爱人总会雷打不动地带着月饼回老家看望哥哥嫂子。

  “他们儿孙满堂,日子宽裕,但我这做弟弟的,月饼里的牵挂不能少。”他总这样说。

  原来,小小的月饼,早成了传递问候的信使,把散在各处的牵挂串在了一起。这让我想起了发小燕子。

  我们的父亲是乡镇中学的同事,两家是世交,我们从小一起爬树、一起上学,书包上的补丁都像是同款。后来她去了广州工作,我留在了家乡,可从参加工作至今,每年中秋,她都会从广州寄来月饼,这个习惯,一晃就是三十年。

  我至今记得1995年那个中秋,第一次收到她寄来月饼时的惊喜。那天下班,门卫递来一个广州寄来的包裹,我愣了好久——那时通讯不便,我们早已失联多年。我急急忙忙拆开包裹,一张小纸条掉了出来,上面是她熟悉的秀气笔迹:“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瞬间,所有的疑惑都有了答案。

  包裹里是个精致的小铁盒,盒中躺着五个冰皮月饼,莹白剔透,小巧别致。那是我第一次见这样的月饼,咬一口,冰凉的外皮裹着绵密的内馅,和家乡的月饼截然不同,却甜得让人心头发烫——那是远方朋友跨越山海的思念。从那以后,每年中秋,这来自广州的甜香从没有缺席过,一晃便是三十年。

  我的中秋月饼故事,还有阿华的一份。她是我的高中同学,如今在武汉工作,每逢中秋,总会打个电话来,絮絮叨叨说些家常。她在县城的姐姐偶尔会自制月饼,阿华总会特意嘱托姐姐送几个给我:“你替我尝尝,那是咱们家乡的味道。”

  古人早把月饼与中秋的情愫写进了诗里。苏轼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把月饼比作可咀嚼的月亮,酥油与饴糖的甜,藏着对团圆的期许;清代祁启萼在《月饼》里写“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将月饼喻为缩微的明月,连名字都沾着月光的温柔。原来从古至今,月饼都是中秋的信物,装着美好、团圆,更装着对家人,对亲戚朋友的深深祝福。

  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分赠、爱人雷打不动的返乡、燕子跨越千里的遥寄、阿华托付的“家乡味道”,这些关于月饼的故事,哪里只是送一盒吃食?那是藏在岁月里的思念,是跨越山海的牵挂,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挚爱与祝福。

  我想,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相隔多少山水,中秋的月饼总会与皎洁的明月相映——那甜香里的牵挂,会定格成永恒的美好,随月光洒向每一个思念的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