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果里的七夕
          
          
            
            来源:桂工网   
            作者:徐洋   
            发表时间:2025-08-29 13:27:58
            
          摘要:入秋以后,晨露便带了些凉意。檐下的桂树才打了米粒大的花苞,祖母就从樟木箱里翻出那只枣木巧果模子——是祖父年轻时带回来的,刻着鸳鸯、莲花,还有小小的“囍”字,摸在手里暖暖的,像存着多年的阳光。
          
              入秋以后,晨露便带了些凉意。檐下的桂树才打了米粒大的花苞,祖母就从樟木箱里翻出那只枣木巧果模子——是祖父年轻时带回来的,刻着鸳鸯、莲花,还有小小的“囍”字,摸在手里暖暖的,像存着多年的阳光。
“要做巧果了哦。”祖母用布巾擦着模子上的细灰,声音慢悠悠的。母亲早把面粉筛好,盛在粗瓷盆里,是头天刚从磨坊磨的新麦,凑近闻,有股清甜的麦香味,混着灶间飘来的柴火味,让人心里发暖。
我搬了小板凳凑在桌边,看母亲往面粉里打鸡蛋,黄澄澄的蛋液裹着碎金似的光,落在白面粉上。“要放些糖霜才甜。”祖母坐在旁边,手里绕着棉线,眼睛却盯着盆里,“织女娘娘爱甜,吃了巧果,才肯教凡间女子做针线呢!”我似懂非懂,只盯着母亲揉面的手——她的手常年做活,指节有些粗,却灵活得很,面团在她手里转着圈,慢慢变得光滑筋道,拍一下,能发出闷闷的“嘭”声。
等面团醒透,祖母就把模子递给我:“来,试试。”我学着她的样子,揪一小块面团,揉成圆子,往模子里塞,可面团总不听话,要么填不满鸳鸯的翅膀,要么压出来时缺了个角。祖母笑着拿过面团,指尖轻轻捏补:“要把面塞进模子的缝里,像给娃娃喂饭似的,得细心。”她的手很软,带着老茧,捏着面团时,我能感觉到她指腹的温度,顺着面团传到我心里。
压好的巧果排在竹筛上,个个饱满,鸳鸯的羽毛、莲花的瓣儿都清清楚楚。母亲早已把灶火生起,铁锅擦得发亮,等锅里的油微微冒了烟,就把巧果一个个摆进去。热油“滋滋”地响,麦香混着香甜一下子漫开来,飘出灶间,飘到院外——隔壁的小妹妹闻到香味,探着脑袋喊:“阿婆,巧果快熟了吗?”祖母笑着应:“快了快了,熟了先给你留两个。”
没等多久,巧果就炸得金黄,母亲用漏勺捞出来,放在铺了粗布的筐里,刚捞起的巧果还冒着热气,我伸手想拿,被祖母轻轻拍了下手背:“急什么?等凉了才脆。”可那香味实在勾人,我凑近筐边,看着巧果上的花纹,咽了咽口水。
傍晚,天渐渐暗下来,星星一颗接一颗“冒”出来。祖母把凉透的巧果装在竹篮里,先拣了两个最大的鸳鸯巧果,放在院中的石桌上:“给织女娘娘的,愿她和牛郎能好好说说话。”剩下的巧果,母亲分给我和邻居小妹妹。我咬了一口,外皮脆生生的,内里却软乎乎的,甜香在嘴里散开,让人觉得心里满当当的。
          “要做巧果了哦。”祖母用布巾擦着模子上的细灰,声音慢悠悠的。母亲早把面粉筛好,盛在粗瓷盆里,是头天刚从磨坊磨的新麦,凑近闻,有股清甜的麦香味,混着灶间飘来的柴火味,让人心里发暖。
我搬了小板凳凑在桌边,看母亲往面粉里打鸡蛋,黄澄澄的蛋液裹着碎金似的光,落在白面粉上。“要放些糖霜才甜。”祖母坐在旁边,手里绕着棉线,眼睛却盯着盆里,“织女娘娘爱甜,吃了巧果,才肯教凡间女子做针线呢!”我似懂非懂,只盯着母亲揉面的手——她的手常年做活,指节有些粗,却灵活得很,面团在她手里转着圈,慢慢变得光滑筋道,拍一下,能发出闷闷的“嘭”声。
等面团醒透,祖母就把模子递给我:“来,试试。”我学着她的样子,揪一小块面团,揉成圆子,往模子里塞,可面团总不听话,要么填不满鸳鸯的翅膀,要么压出来时缺了个角。祖母笑着拿过面团,指尖轻轻捏补:“要把面塞进模子的缝里,像给娃娃喂饭似的,得细心。”她的手很软,带着老茧,捏着面团时,我能感觉到她指腹的温度,顺着面团传到我心里。
压好的巧果排在竹筛上,个个饱满,鸳鸯的羽毛、莲花的瓣儿都清清楚楚。母亲早已把灶火生起,铁锅擦得发亮,等锅里的油微微冒了烟,就把巧果一个个摆进去。热油“滋滋”地响,麦香混着香甜一下子漫开来,飘出灶间,飘到院外——隔壁的小妹妹闻到香味,探着脑袋喊:“阿婆,巧果快熟了吗?”祖母笑着应:“快了快了,熟了先给你留两个。”
没等多久,巧果就炸得金黄,母亲用漏勺捞出来,放在铺了粗布的筐里,刚捞起的巧果还冒着热气,我伸手想拿,被祖母轻轻拍了下手背:“急什么?等凉了才脆。”可那香味实在勾人,我凑近筐边,看着巧果上的花纹,咽了咽口水。
傍晚,天渐渐暗下来,星星一颗接一颗“冒”出来。祖母把凉透的巧果装在竹篮里,先拣了两个最大的鸳鸯巧果,放在院中的石桌上:“给织女娘娘的,愿她和牛郎能好好说说话。”剩下的巧果,母亲分给我和邻居小妹妹。我咬了一口,外皮脆生生的,内里却软乎乎的,甜香在嘴里散开,让人觉得心里满当当的。

桂公网安备 450105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