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悠悠,处暑情浓
来源:桂工网
作者:魏有花
发表时间:2025-08-19 18:08:12
摘要:处暑,这个踩着夏末秋初节拍的节气,总带着独特的双重性格。它左手挽着未散的暑气,右手已捧起微凉的秋风,在年轮更迭处留下诗意的注脚。翻开泛黄的诗卷,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正为我们勾勒着这个节气的万般风情。
处暑,这个踩着夏末秋初节拍的节气,总带着独特的双重性格。它左手挽着未散的暑气,右手已捧起微凉的秋风,在年轮更迭处留下诗意的注脚。翻开泛黄的诗卷,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正为我们勾勒着这个节气的万般风情。
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怀》中写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寥寥十字便道出处暑的精髓。仰望苍穹,夏日的积云正化作缕缕轻纱;驻足池畔,莲蓬已结满秋实。诗人敏锐捕捉到,暑气消散不是戛然而止的告别,而是像宣纸上晕开的墨色,在“朱颜易销歇”的喟叹中,完成季节的渐变。
张嵲的《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则带我们走进山野深处。“露蝉声渐咽”五个字,胜过千言万语的季节说明书。那些曾在盛夏高歌的鸣蝉,此刻的吟唱已转为断续的颤音,如同老唱片机里渐渐微弱的尾音。山间晨露沾湿的蛛网上,凝结着最早的秋讯。诗人将个人际遇的“万事与心违”,巧妙地织入这幅处暑山居图,让节气感悟与人生体悟水乳交融。
元代仇远笔下的《处暑后风雨》则更具戏剧张力。“疾风驱急雨”的豪放笔触,仿佛让我们看见正在上演季节交接的仪式。那摧枯拉朽的暴雨,将残留的暑气冲刷殆尽;纸窗缝隙钻进的凉风,让闲置的纨扇显得格外落寞。诗人父子共读《秋声赋》的温馨场景,又为这气象更迭增添人文温度。
最令人会心一笑的,当属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中的农耕喜悦。“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的田园速写里,新翻的泥土闪着油亮的光泽。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丰收,但那“焦槁免无泥”的欣喜,已让读者似乎看见金灿灿的麦浪在字里行间翻滚。这种接地气的喜悦,恰是文人诗作中最珍贵的烟火气。
这些诗词如同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处暑的丰富内涵。在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古人用诗句搭建起穿越时空的凉亭。当我们读着“荷花半成子”的细腻,感受“残暑扫除空”的痛快,体味“高原满一犁”的期盼,便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节气对话。
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怀》中写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寥寥十字便道出处暑的精髓。仰望苍穹,夏日的积云正化作缕缕轻纱;驻足池畔,莲蓬已结满秋实。诗人敏锐捕捉到,暑气消散不是戛然而止的告别,而是像宣纸上晕开的墨色,在“朱颜易销歇”的喟叹中,完成季节的渐变。
张嵲的《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则带我们走进山野深处。“露蝉声渐咽”五个字,胜过千言万语的季节说明书。那些曾在盛夏高歌的鸣蝉,此刻的吟唱已转为断续的颤音,如同老唱片机里渐渐微弱的尾音。山间晨露沾湿的蛛网上,凝结着最早的秋讯。诗人将个人际遇的“万事与心违”,巧妙地织入这幅处暑山居图,让节气感悟与人生体悟水乳交融。
元代仇远笔下的《处暑后风雨》则更具戏剧张力。“疾风驱急雨”的豪放笔触,仿佛让我们看见正在上演季节交接的仪式。那摧枯拉朽的暴雨,将残留的暑气冲刷殆尽;纸窗缝隙钻进的凉风,让闲置的纨扇显得格外落寞。诗人父子共读《秋声赋》的温馨场景,又为这气象更迭增添人文温度。
最令人会心一笑的,当属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中的农耕喜悦。“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的田园速写里,新翻的泥土闪着油亮的光泽。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丰收,但那“焦槁免无泥”的欣喜,已让读者似乎看见金灿灿的麦浪在字里行间翻滚。这种接地气的喜悦,恰是文人诗作中最珍贵的烟火气。
这些诗词如同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处暑的丰富内涵。在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古人用诗句搭建起穿越时空的凉亭。当我们读着“荷花半成子”的细腻,感受“残暑扫除空”的痛快,体味“高原满一犁”的期盼,便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节气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