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心静生凉处 熬暑亦生香
来源:桂工网    作者:韦斌    发表时间:2025-07-09 19:51:54
摘要:随着小暑的到来,夏天的热度也跟着加重。“暑”这个字,就像一杯还没酿好的酒——小热刚开始,真正的大热还在后头。
  随着小暑的到来,夏天的热度也跟着加重。“暑”这个字,就像一杯还没酿好的酒——小热刚开始,真正的大热还在后头。古人给它起这个名字,藏着大智慧:季节的变化总是悄无声息,只有心思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到平静之下的细微改变。

  小暑之后,南方便仿佛被推入一个火气蒸腾的蒸笼。天空依旧澄澈如蓝玻璃,日光却如无数细密滚烫的箭头,无孔不入地扎下;空气稠滞得似能拧出水来,在树梢枝叶间浮游,在行人额头上凝成细密的汗珠,又沿着脸颊流下。马路似乎被炙烤得软绵绵的,踏上去像踩在粘稠的浆糊上,偶尔驶过的车轮,似乎也发出轻微的粘连声。然而,正是这般严酷的炉膛,反而炼出了南方生命最奔放的精魂。栀子花在酷热中毅然鼓胀花苞,终于“噗”地一声迸裂,香气浓烈得几乎要在空气里凝固;稻禾在溽热的泥水中疯长,绿得那般急切,那般拥挤,仿佛要赶在烈日烤干所有水分之前,将生命的翠色泼满整个田野——热浪不止煎熬生灵,更是逼迫万物在煎熬中急迫地绽放。

  这片煎熬与生机并存的热土,也自然成了诗人灵感的泉源。白居易在《消暑》中吟道“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那朴素的智慧仿佛穿越千年的凉风;庞铸则另辟蹊径,“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在“退藏”中寻得一份清凉心境的安宁。这些诗句,如竹席上沁出的一抹凉意,似古井水浸过瓜果的微甜,不仅消解着古人的暑气,更如清泉淌过时光,为后人心田注入清凉。原来最深的凉意,并非向外求索于冰霜,而是自内生长于心泉——此乃古人所传的“心静自然凉”。

  我常常念起童年记忆里爷爷奶奶度夏的情形。乡下夜晚,不等星星露面,趁着萤火虫在玉米地里飞舞,两老便坐在竹椅上,手执一柄蒲扇,轻轻摇动,姿态安详自在。竹椅扶手上,早已磨出了光滑温润的印痕。那时没有空调的轰鸣,热浪却似乎自动绕开他们身畔。蒲扇轻摇间,搅动空气,也搅动起心中那份不为暑热所动的安然。儿时的我,总贪心地挤在他们中间,分享那份无私送来的凉爽。他们不抗拒热,只是与热同在,如植物般静静接纳这季候的恩威,在微小的间隙里,创造自己的清凉境界。这大约便是东方生存的玄妙智慧:不靠蛮力征服自然,而是与万物一道呼吸,像水一样顺应容器般的世界,在严酷中觅得自在栖居的缝隙。

  夏日炎炎,但懂生活的人,总能在这酷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清凉。这份清凉不在空调房里,而在我们心里。愿我们都能守住心中那把“蒲扇”,不用刻意逃避炎热,而是在每一个炽热的日子里,保持内心的平静。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