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漫步山中,路过一片庄园,阵阵清香袭来,我微闭眼睛,享受着夏风带来的气息抚慰我的灵魂。顷刻间,仿佛古代文人墨客对夏风香气的吟咏诗词亦在心间款款舒展。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描绘的这幅夏日庭院图,让人仿若置身绿树繁花、亭台池塘的美景中,习习微风拂过,满院的蔷薇花香抚慰着读者的每一寸皮肤,一种沁人心扉的感官盛宴油然而生。
夏风不仅吹来了花香,还吹来了麦香。宋朝王安石在《初夏即事》中写道:“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罢相后居于江宁(今南京市中南部)的王安石从朝堂生活中退败下来,晚年心情苦闷的他居于田园。某日,天晴风暖、麦香扑鼻,夏日风吹草长的欣欣繁盛让他甚是欢愉。诗人一生心心念念国计民生大事,心系北宋人民的疾苦生活,而此时麦苗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诗人想到百姓的生活以及自己盼望的国富民强都会得到保障,心情轻松愉悦。我想,倘若诗人生活在现代,看着百姓安居乐业的样子,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吧。
苏轼笔下的夏风香甚是独特,《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有云:“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事件被贬黄州,他杜门谢客,暑日挥墨排解苦闷。此首回文词笔触细腻、构思独特,尽显文学功底。诗末两句淡淡的“怨”却有一种秀恩爱之感,仿佛此时的诗人远离朝堂纷扰暂得宁静也没什么不好。诗人面对困境的坦然与随遇而安的豁达心胸让我心生敬意。
“两鬓蓬松午睡馀,赏花庭院晚凉初。深闺消夏无多物,一缕炉香一卷书。”清朝诗人费墨娟《睡起》中描写了诗人午睡后在庭院赏花,晚风中带着一丝清凉。“两鬓蓬松”“赏花庭院”颇有悠闲、娴静之感,“一缕”“一卷”描绘了炉里的缕缕香气与眼前的书香交融的画面,诗人在这静谧的夏夜闻着花香、熏香、书香,得以平心静气。
千百年来,歌咏夏日风情的诗词佳作很多,穿越历史长河,我体会到了文人墨客欢愉、惬意、宁静的美好,也不禁赞叹祖国的诗词文化。无论走在乡村小道还是庭院纳凉,抑或灯下静读,每每想起这些诗中景、词中境,我都会神清气爽。

桂公网安备 450105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