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冬至是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温暖、温情的节日。它以特有的方式,释放着它的韵味,演绎着它特有的“冬至味道”。
在北方,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北方有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据说医圣张仲景以一味“祛寒娇耳汤”为人们送去了温暖。如今冬至,人们借一碗饺子表达思念。“莫道离别愁几许,一饺此中揽。来年早归喜几多,吃饺话团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包着饺子,吃着饺子,浓浓的香味,暖暖的家味。
在南方,要吃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古人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这里的“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汤圆未熟之时,酒酿的甜香早已轻悠悠地在空气中飘荡,若有似无的甜蜜气息使人从心底泛起暖洋洋的惬意;冒着热气的酒酿温和而细腻,入口后即驱散了冬季的阴冷严寒。
馄饨,在广东被称为云吞,四川叫做抄手,湖北称为包面等,不过它们都是同一种食物,是大家冬至天里的偏爱。按照道家理论,宇宙起源于阴阳不分的混沌状态,盘石开天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从此才分出阴阳。冬至这一天的气象正像混沌初开,所以人们用吃馄饨来应和天象。在冬至日里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周围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江南,人们还会吃赤豆糯米饭。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在冬至这一天死去,死后变为疫鬼继续残害百姓。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为了驱避疫鬼,防灾祛病,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食用赤豆糯米饭。品尝赤豆,想起红豆,我们有了思念。冬至里,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赤豆糯米饭,香气扑鼻,暖胃暖心,也暖了相思意。
寒冬腊月最美味,莫过一碗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冬至这一天,人们纷纷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于是,这一天最美的事儿莫过于一家人围炉夜话,喝上一碗香气四溢的羊肉汤。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至,新春不远,所有的世间万物将随之奔放而来。我们好好品尝冬至味道吧,从舌尖到喉头,慢慢流转到胃里,让喜悦与美好从心底悄然溢出——轻松出发,向暖而行,做个幸福的人。

桂公网安备 450105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