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江州区总工会持续优化服务质量,筑牢职工权益堡垒,激活基层工会新动能——
服务“提档升级” 职工幸福加码
□桂工网记者 曾雅婷 通讯员 黄照科
“职工之家建成之前,我觉得业余生活不够丰富,有了职工之家之后,我们下班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可以相约一起锻炼,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能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近日,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平安法治中心职工何明朔对记者说。
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职工之家的活动室里,记者看到,十余名女职工正跟着音乐排练壮族舞蹈;隔壁的阅览室内,几名职工正翻阅书籍;二楼的暑期公益托管班里,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制作手工……这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职工之家,正是崇左市江州区总工会推进“小三级”工会建设的生动缩影。
“小三级”工会是工会组织体系构架的重要基础,是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前沿阵地。如何让“小三级”工会组织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江州区总工会聚焦“小三级”工会建设工作,通过制定专项方案,统筹推进“小三级”工会建设。同时,江州区总工会积极协调乡镇(街道)党委及政府解决阵地建设用地、资金短缺等问题,并新选配11名乡镇(街道)人大主席或副书记兼任工会联合会主席,选聘11名社会化工作者专职负责工会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会工作力量。
为深化“小三级”工会建设,让基层工会“强筋壮骨”,江州区总工会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按照因地制宜、统筹整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服务广泛、精准高效的职工之家。江州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文富表示,近两年来,江州区总工会联合有关部门高标准建成新和镇职工之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整合资源,建成涵盖乡镇(街道)、产业园、村(社区)的15个职工之家,并重点打造新和镇、驮卢镇、经开区等6个高标准职工服务阵地,为职工提供多元化活动场所,不断夯实服务职工“硬基础”。
“硬件设施”搭建完成,“软件配套”也要跟上。江州区总工会结合实际、多措并举,以“订单式”服务激发基层工会活力,按照“职工按需‘点单’,工会精准‘配送’”的思路,聚焦职工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内容,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每逢暑假,如何安置放假的孩子,成为不少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面临的难题。“以前一到暑假,孩子没人管是最头疼的事,现在工会开办暑期公益托管班,有老师辅导作业、组织活动,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职工覃晓晓说。江州区总工会依托新和镇职工之家,采取“党委牵头+工会主办+学校支持+志愿者参与”的运作模式,开办暑期公益托管班,为孩子们提供安全、充实又有趣的“第二课堂”,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看护焦虑”。
2024年以来,江州区总工会依托“小三级”工会服务矩阵,聚焦职工“急难愁盼”问题,在新和镇职工之家开办崇左市首个乡镇级暑期职工子女托管班,并创新“工会+民俗”服务模式,将左州金山花炮节、新和西瓜节等传统节庆融入其中,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40余场,覆盖职工1.1万余人次。同时,投入40万元常态化开展“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等活动,惠及3000余名职工,切实打通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
除了在服务质量上“提档升级”外,江州区总工会还积极筑牢职工权益堡垒,充分发挥参与协商调解的职能,努力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
“多亏了工会为我提供的法律援助,让我拿到了工钱。”赵先生此前一直在某污水处理厂工地工作,工程竣工后,本应拿到的薪资却迟迟没有结清。赵先生多次拨打公司负责人的电话,尝试沟通解决欠薪问题,均以无果告终。无奈之下,赵先生来到濑湍镇工会联合会申请法律援助。接到濑湍镇工会联合会的报告后,江州区总工会立即指派援助律师为赵先生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经过不懈努力,公司最终支付了赵先生工钱。
近年来,江州区总工会积极构建“工会+法院+人社+N”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在11个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调解室,在3个“零工超市”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站,在新和镇、中粮江州糖业公司建立法律服务律师点,形成村(社区)、乡镇(街道)、企业“三位一体”的劳动争议“大调解”新格局,推动劳动争议多元化调解服务下沉。2024年以来,江州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纠纷案件1073件,为劳动者追讨工资、经济补偿等共计2520.21万元,调解量和追讨金额居崇左市首位。
同时,江州区总工会依托“工会+法院+人社+N”劳动争议多元化调解机制,创新建立丽金社区“民事诊所”,通过“挂号—接诊—会诊—处方”工作法,成功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物业纠纷等30余起疑难问题,并推广“五约五治”“邻里会话”等多元化服务机制,有效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