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网
gxworker.org.cn
广西职工的网上家园
“工匠之师”如何锻造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观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欧媚    发表时间:2025-10-22 16:58:37
摘要:培养大国工匠必先锻造“工匠之师”。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单。
  培养大国工匠必先锻造“工匠之师”。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名单。240个创新团队覆盖职业教育16个专业大类114个专业,在4年建设期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团队的建设不仅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路径,也清晰地勾勒出职业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校企破界混编,共解“双师”难题

  “双师型”教师短缺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为此,创新团队在建设中普遍确立院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融合发展机制,有效弥补了“双师型”教师供需缺口。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北京精雕科技集团共建校企混编团队,20名企业技术人员入驻学校。该团队探索出“四真两协同”模块化教学育人模式,以“零件精密加工实训”为例,将零件完整生产过程拆解为核心模块,由最擅长的导师接力指导。工艺方案设计由青年骨干教师授课,CAM程序编制由企业资深工程师讲授,机床加工实操由全国技术能手指导,工件测量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把关。该校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团队负责人王晓勇称,校企混编团队协同授课,教师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知识和技能指导。

  “双师”融合发展不仅是能力互补,更实现了校企价值共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团队与企业共同实施“贵州非遗商品跨境出海项目”。欢聚集团企业导师将前沿技能带入课堂,院校教师组建学生运营团队负责相关环节,并将项目实战转化为企业培训课程。该项目企业方负责人表示,这种“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使校企双方在多方面形成多维共赢格局。

  多个创新团队的实践表明,“双师”融合发展并非简单的“企业专家进课堂”,而是校企双方人员“专兼结合、各司其职、各用其长”,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向结构化、团队化发展。数据显示,建设期内各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持续上升,能参与专业建设等的企业导师数量大幅增加,呈现出良好的校企协同育人态势。

  搭建成长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专注教师发展是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各创新团队围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搭建多种成长平台,构建多层级培训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师能力提升模式。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创新团队,基于教师精准个体画像,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等四类进行分类培养,实施四个成长计划,打造各领域名师名匠。该校创新团队青年教师马子奕在终身职业成长计划支持下,参加培训,将高铁新技术与教学同步迭代,成功晋升副教授。

  天津职业大学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团队构建“团队建设与教师提升一体化”模式,把团队任务与教师成长深度绑定,让教师在项目攻关等活动中实现能力提升。该创新团队负责人贾海瀛表示,如今做项目不仅是成果产出,更是能力提升的“练兵场”。学院院长王翔称,“一体化”模式让团队建设成为教师成长的“垫脚石”,教师个体经验还能沉淀为团队资源,实现价值升级。

  教师成长并非孤立进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团队构建校企“双导师”支持体系,精准提升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转化能力。该创新团队新进教师吴修娟在企业进行半年“嵌入式”实践,企业导师带教研发能力,资深教师指导教学方法,她不仅学到企业技术,还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

  这些创新团队的实践表明,通过多种方式关注教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能力,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重构课堂形态,培养能工巧匠

  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创新团队建设成效的关键。建设期内,各团队以模块化教学为突破,融合新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团队推行“岗课融合”模块化教学改革,把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深度结合,将专业课程重构为三大模块并下设子任务,如在“园林施工模块”让学生完成全流程任务。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创新团队针对产业急需岗位,推进“联产承包”模块化教学改革。“联”是联合产业共建微团队,“包”是微团队对实训等四项“全程包干”。该创新团队负责人许志良称,教学微团队全程辅导学生直至高质量就业,实现教学与生产、技能与岗位的对接,确保人才高质量产出。

  创新团队还借助人工智能改变职业教育课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动力电池故障诊断”课上,学生先在智慧教室制定诊断方案,再进入智慧车间,通过VR进行零风险拆装演练,佩戴AR眼镜在真实台架操作,利用人工智能获得信息增强和操作导航。该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欧阳波仪表示,人机协同中“人”是主体,“机”提供支持,最终培养学生解决产业一线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培养新时代能工巧匠的创新路径。

  这些创新团队的实践表明,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和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由国家级创新团队率先探索的这条路径,为我国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用手机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