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拱墅区一间10多平方米的单间里,不时传来计算器按键声,负责社保挂靠、代缴的中介们,正与客户一对一讲解。据这家中介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小小单间托管了数百家“公司”。
“以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违规补缴”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令禁止的。在《办法》实施一周年之际,记者多日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中介俨然将“挂靠虚假劳动关系缴纳社保”,做成一门收入稳定的灰色“生意”。
记者实探——被买卖的“社保”
社保挂靠、代缴行为在我国是被明令禁止的,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虚假、伪造资料参保举报政策。《浙江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也将虚构参保条件、伪造参保资料等公开接受举报,最高奖励10万元。可不少中介明知违法,依然顶风作案。
每年三四月份招聘、换工作旺季,也迎来了这门灰色“生意”最红火的时节。
记者在探访的杭州多家社保代缴中介看到,陆续有预约客户前来咨询、签合同,来自吉林的网约车司机金小布便是其中之一。她计划生孩子,正在算一笔账:每个月找中介缴1700元社保费(社保费1500元、中介费200元),只要坚持缴纳,待生育后最高可领取20000多元育儿津贴,相当于免缴一年社保。
个人挂靠外,中介还有更隐蔽的“生意”手段,其中一种就是鼓励客户开虚假公司或办理个体工商户执照缴社保,这样既可以规避挂靠风险,又能赚取更多收益。
记者以咨询者身份探访时,杭州拱墅区的中介人员黄毅介绍,注册公司1800元/年,注册个体工商户3800元/年。这两笔费用,均是中介“人工费”,其中包含提供虚假注册地址、提交虚假税额申报和虚假工资表等,以便应付相关检查。
“客户只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我们有开公司‘一条龙’服务,无需经营流水就能缴社保。此外,还能接收社保挂靠赚钱,花费能从后续‘生意’中赚回来。”黄毅表示,他们公司有一个地址已经托管了数百家“公司”,基本没出过问题。他还向记者展示微信办公群内容,其公司在杭州下沙的一个地址,负责的托管公司编号已经从“001”排到了“1286”。“这些数字,都是按号排的。”黄毅介绍。
现实困境——虚假参保,折射灵活就业人员需求
从设立初衷看,社保是国家保障劳动者抵御社会风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在民众遇到生活、工作变故时,提供相应的帮助。
根据现行社保缴存规定,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种社保类型。前者由单位、个人共同承担社保费用,缴纳的社保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个险种;后者完全由个人承担费用,只能缴纳养老、医疗两类险种,如果个人想要更多保障,就必须找商业保险公司来缴纳相关保险费用,但其中可能并不包含失业、生育等项目,且缴纳费用较高。
目前,随着时代发展而新生的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稳步壮大。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居家直播等灵活就业形式,正在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也在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劳动群体因为缺乏固定雇主,只能以个人名义购买居民社保,陷于社保未全面覆盖的现实困境。也正因此,他们成了保障弱势群体,也是缴全社保的主要诉求群体之一。
以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群体为例,为了规避用工成本,多个平台设计出了规避现有法律框架的用工形式——只跟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双方是平等合作关系,而非劳务关系。
“如果同时给多个平台接单,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在平台设置的机制中,可能被认定为是个体工商户。”上海中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梁晓静律师向记者介绍,而实际上他们是灵活就业人员,只能以居民身份买养老、医疗保险,并不能享受职工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等。
某些公司、中介就瞄准了这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中的育龄妇女,因为个人无法购买生育险,享受不到生育津贴,而通过违规参保就能享受生育保险保障。
梁晓静提醒,代缴社保违法风险增加,另外灵活就业人员无法得到放心保障,“挂靠、代缴社保最大问题在于社保中虚构劳动关系,一旦出现工伤等情况,很难走正常流程拿到保险赔偿,个人不仅拿不到赔偿,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专家建议——能否让灵活就业群体大方缴社保
灵活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保障他们的社保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办法》实施一周年,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伪造参保材料,均被列为依法有奖举报范畴。此外,社会保险法、刑法等也明确了挂靠、代缴社保涉嫌触犯法律“红线”。由此,保障社保资金安全监管重点领域,成为一道愈发拉紧的红线,相关部门也已清理了一大批虚假劳动挂靠、社保代缴的机构。
“尽管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固定雇主,职业风险依然存在。职业伤害保险的保障对象应当是全体劳动者,而不只是限于有清晰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如果像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一样,可以灵活就业者身份参保,那就不需要通过中介多花钱再去参加社会保险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补丁”堵住违规参保漏洞的同时,也拦住了大量灵活就业人员的实际保障诉求。法律的初衷是保护公民社保权益,而不只是打击社保挂靠、代缴中介,将灵活就业人员需求堵在门槛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社保挂靠、代缴背后应当首先关注群众需求。社保作为一项公共服务,首先是服务,然后才是治理。将挂靠、代缴社保中介“一刀切”取缔,一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合法的个人保障权益没有渠道去实现;另一方面,不利于实现社保全覆盖,长期持续健康运行,社会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无从谈起。
“参加社会保险是全体国民的基本权益,治理社会保险挂靠、代缴的根本举措是实现社会保障权益平等,满足群众基本保障需求。”何文炯教授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制度惠及范围有待扩展、制度设计亟待改进,需要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灵活就业人员的刚需,建议相关部门尽快改进制度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方便各类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使他们能够大大方方地参保缴费。”
(来源:《钱江晚报》)
【评论】为灵活就业者争取保障不能靠作假
□屈旌
社保挂靠代缴,指的是个人或企业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签订虚假劳动合同,以获取社会保险参保资格的行为。按照现行的社保政策,非本地户籍的居民想要参加城镇职工社保,只能由所在单位、企业为其缴纳。个人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是参保的前提。如果没有单位,就只能以个人名义购买居民社保,缴纳养老、医疗两类险种。
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固定的雇主,但又想要通过连续缴纳社保,获得相应的保障和待遇,所以就出现了社保“挂靠代缴”这样的中介服务。明明个人与企业之间没有劳动关系,却通过虚构个人信息、伪造、变造或者盗用他人身份证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违规补缴,骗取社会保险待遇。
这一行为之前处于“灰色地带”,但2022年3月起施行的《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明确,用人单位、个人通过虚构个人信息、劳动关系,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骗取社保待遇的,涉嫌违法。此后,国家、地方先后出台多项规定,严令禁止代缴和“挂靠”社保,各地开展了多轮次专项集中整治行动。但从记者调查情况来看,依然有中介机构为了利益顶风作案。
社保“挂靠”代缴之所以禁而不止,一来是的确有现实需求,一些灵活就业者或者全职主妇,通过挂靠社保可以获取相应的保障,很多人出于为自己争取更多保障,让生活更有安全感,才选择了“挂靠代缴”;二来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赚钱,夸大“挂靠”的好处,而隐瞒了个人财产受损、信息泄露、影响个人征信等多重风险,有很多“挂靠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违法。
近年来,各种时间自由、灵活性强的新岗位不断涌现,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当然不能靠“挂靠代缴”这种弄虚作假的手段来糊弄,而应该有更规范的渠道,更实在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更变通的方式。
对于违规操作,伪造材料记录,进行社保欺诈的违法违规行为,当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但要从根源上整治“挂靠”乱象,还是要进一步关注人数众多的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需求,为他们提供更精细,更贴心的服务。
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保政策的宣传,引导居民合法合规地参保,避免他们被不良中介所蒙蔽,花了金钱和时间,不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还可能负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医疗、养老、生育等社会保障,研究制定专门制度,逐步放开灵活就业等人员参保的各种限制,让社会保障全覆盖,平等地照亮美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有满满的安全感。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