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展现新时代风采?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江伟 武玥彤
发表时间:2024-04-07 19:15:03
摘要:2023年,“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嘉宾
许 江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
杨朝明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张自成 (文物出版社社长)
2023年,“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做好“登峰”“落地”两篇文章
主持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据您观察,当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许江: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从以中国诗词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视觉文化、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曲艺音乐,到以中国器物为代表的生活艺术等,都是人们追捧的对象。去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现象级的艺术展览。
杨朝明:现在文化学术界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大力做好“登峰”与“落地”两篇文章。“登峰”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走向大众也就是实现“落地”传播,以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心中。当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逐渐扩大,大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越发高涨。
张自成:在文物出版领域,大家正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比如,以地域为单元,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献整理出版工程。同时,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经典著作,推出了系列优秀出版物。出版机构还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数据库等多媒体形式,推出了多种融合出版物,拓展、优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阅读路径和阅读体验。
国风、国潮热折射文化自信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许江:应该说,当下的“诗词热”体现了大众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及古典浪漫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欣赏;与此同时,陶瓷、汉服等在年轻群体中也很盛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文化。现代年轻人正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融入生活。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有吸引力,是因为其中蕴涵着中国人的思想内核,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振和精神共鸣。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那些陈列的文物仿佛诉说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为百姓美好生活提供智慧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频频“出圈”,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张自成:国风、国潮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选项。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认同。这些年轻人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让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母体文化有了强烈的自信;他们对世界“平观”而非“仰视”,能从容欣赏各种文化,更能充分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对汉服、诗词、书画等的追逐,是自我情怀和时尚品位的表达,展现着深深的文化认同。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主持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
许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好保护传承,还要让其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社会风尚。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智慧,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智慧融入现代社会,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特别要挖掘其中的民风、乡风理念,以此培育文明之风,倡导崇德向善的好风气;还要加大精品文艺创作力度,将优秀的文化、历史以歌舞、声乐等形式搬上舞台,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有理解本质、抓住精髓,才能“得其门而入”。学校和课堂是重要的文化学习平台,建议今后各类学校设置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以文化经典、思想精粹、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地品读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张自成:出版界要尊重出版规律,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立足文献、学术、普及、“走出去”、融合出版五条路径,做好内容、产品规划,出版更多高质量出版物。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多元利用、深度开发,通过“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水准。 (来源:《光明日报》)
观点
让传统民俗文化从“网红”变“长红”
□陶玉
福建的“簪花”、广东的英歌舞、甘肃的社火……今年春节,不少传统民俗在互联网上“火出圈”“一炮走红”,不仅带火了当地旅游,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发掘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如何让传统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如何让传统民俗火“出圈”以后继续“长红”是我们需要探索和思考的。唯有让传统民俗文化“热起来”“潮起来”“传承起来”才能靠实力“圈粉”,让传统民俗文化实现“网红”变“长红”。
随着互联网及短视频的兴起,每个人都切身地感受到“民俗热”正从一种呼唤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各类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的场景和真切的体验。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全省各地深入挖掘呈现乡村文化特色,精心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节庆习俗游、非遗体验游、古城古村游、新春田园游、民宿欢聚游等特色产品,在让年味变得更浓的同时,也有效激活了乡村文旅消费。部分地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打卡,在景区增添了古装巡游NPC(注:游戏术语,指游戏中的一种角色类型)、祈福互动小游戏等网红元素,还有欢乐大马戏和汽摩特技等游客喜闻乐见的表演。为年轻消费者带来了满满的沉浸式体验感。有了互联网的助力加持,使得乡愁与传统文化变得可见、可知、可感、可传,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影响力和精神凝聚力。
只有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才能让传统民俗消费“潮起来”。传统民俗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好口碑”,传统民俗文化还同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经济文化价值。新时代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更加具备新的发展特色,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和追捧。近日颇受追捧的“新中式”穿搭火了,据抖音电商发布的《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女性用户在抖音电商消费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同比提升195%。从小众爱好到爆火“出圈”,“新中式”这阵风正是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之风。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时尚的元素,让人在穿着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品位。我们也坚信,这些传统文化必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传统民俗文化通过创意成为“网红”,也要提升内涵形成“长红”。重内涵,就要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文化彰显底蕴。此外,监管的力度也要跟上,营造和谐环境,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除了传统文化的自身创新,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要壮大传承人队伍,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比如举办更多的展览让传统技艺“走出去”。此外,还要新媒体、新产业相融合,延伸产业链,实现在生产生活中传承与发展,以此打破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的传承“焦虑”。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许 江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
杨朝明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张自成 (文物出版社社长)
2023年,“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文化自信的根基进一步夯实。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做好“登峰”“落地”两篇文章
主持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据您观察,当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许江: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从以中国诗词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视觉文化、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曲艺音乐,到以中国器物为代表的生活艺术等,都是人们追捧的对象。去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现象级的艺术展览。
杨朝明:现在文化学术界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大力做好“登峰”与“落地”两篇文章。“登峰”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走向大众也就是实现“落地”传播,以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心中。当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逐渐扩大,大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越发高涨。
张自成:在文物出版领域,大家正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比如,以地域为单元,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献整理出版工程。同时,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经典著作,推出了系列优秀出版物。出版机构还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数据库等多媒体形式,推出了多种融合出版物,拓展、优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阅读路径和阅读体验。
国风、国潮热折射文化自信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许江:应该说,当下的“诗词热”体现了大众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及古典浪漫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欣赏;与此同时,陶瓷、汉服等在年轻群体中也很盛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文化。现代年轻人正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融入生活。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有吸引力,是因为其中蕴涵着中国人的思想内核,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振和精神共鸣。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那些陈列的文物仿佛诉说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为百姓美好生活提供智慧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频频“出圈”,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张自成:国风、国潮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选项。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认同。这些年轻人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让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母体文化有了强烈的自信;他们对世界“平观”而非“仰视”,能从容欣赏各种文化,更能充分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对汉服、诗词、书画等的追逐,是自我情怀和时尚品位的表达,展现着深深的文化认同。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主持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
许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好保护传承,还要让其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社会风尚。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智慧,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智慧融入现代社会,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特别要挖掘其中的民风、乡风理念,以此培育文明之风,倡导崇德向善的好风气;还要加大精品文艺创作力度,将优秀的文化、历史以歌舞、声乐等形式搬上舞台,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有理解本质、抓住精髓,才能“得其门而入”。学校和课堂是重要的文化学习平台,建议今后各类学校设置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以文化经典、思想精粹、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完整、持续深入地品读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张自成:出版界要尊重出版规律,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立足文献、学术、普及、“走出去”、融合出版五条路径,做好内容、产品规划,出版更多高质量出版物。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多元利用、深度开发,通过“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水准。 (来源:《光明日报》)
观点
让传统民俗文化从“网红”变“长红”
□陶玉
福建的“簪花”、广东的英歌舞、甘肃的社火……今年春节,不少传统民俗在互联网上“火出圈”“一炮走红”,不仅带火了当地旅游,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发掘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如何让传统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如何让传统民俗火“出圈”以后继续“长红”是我们需要探索和思考的。唯有让传统民俗文化“热起来”“潮起来”“传承起来”才能靠实力“圈粉”,让传统民俗文化实现“网红”变“长红”。
随着互联网及短视频的兴起,每个人都切身地感受到“民俗热”正从一种呼唤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各类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的场景和真切的体验。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全省各地深入挖掘呈现乡村文化特色,精心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节庆习俗游、非遗体验游、古城古村游、新春田园游、民宿欢聚游等特色产品,在让年味变得更浓的同时,也有效激活了乡村文旅消费。部分地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打卡,在景区增添了古装巡游NPC(注:游戏术语,指游戏中的一种角色类型)、祈福互动小游戏等网红元素,还有欢乐大马戏和汽摩特技等游客喜闻乐见的表演。为年轻消费者带来了满满的沉浸式体验感。有了互联网的助力加持,使得乡愁与传统文化变得可见、可知、可感、可传,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影响力和精神凝聚力。
只有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才能让传统民俗消费“潮起来”。传统民俗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好口碑”,传统民俗文化还同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经济文化价值。新时代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更加具备新的发展特色,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和追捧。近日颇受追捧的“新中式”穿搭火了,据抖音电商发布的《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女性用户在抖音电商消费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同比提升195%。从小众爱好到爆火“出圈”,“新中式”这阵风正是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之风。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时尚的元素,让人在穿着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品位。我们也坚信,这些传统文化必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传统民俗文化通过创意成为“网红”,也要提升内涵形成“长红”。重内涵,就要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文化彰显底蕴。此外,监管的力度也要跟上,营造和谐环境,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除了传统文化的自身创新,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要壮大传承人队伍,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比如举办更多的展览让传统技艺“走出去”。此外,还要新媒体、新产业相融合,延伸产业链,实现在生产生活中传承与发展,以此打破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的传承“焦虑”。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