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100”的创新登阶之路
——记全国劳动模范、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电工技能专家周磊
□通讯员 阎翔 周光特
青春是什么颜色?在36岁的电工技能专家周磊眼中,青春是产业工人身上汗水浸湿的深蓝工装,是奔涌向前的火红铁水。在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钢集团)的15年奋斗年华中,周磊以匠心推动钢铁智造,擦亮了青春的底色,书写了一段从“技术小白”到“全国劳模”的传奇。
工作中的周磊。
匠心之路
2010年7月5日,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周磊,走出大学校园,坐了12小时火车,从湖南长沙来到柳钢集团热轧板带厂,豪情满怀地拿起钳子、螺丝刀,正式开启职业生涯。
现实给这名刚入行的青年电工当头一棒。周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处理热轧线开卷臂故障时,他站在操作指示灯全亮的电气柜前,急得满头大汗的窘境。看着师傅轻松化解危机,周磊暗下决心。从此,他每天提前1个小时来到工作岗位,观察学习师傅的操作手法,查阅钻研相关资料。
这份执着让周磊淬炼出一身真本领。一次深夜,热轧厂精轧机组自动厚度控制系统突发数据异常,钢卷面临报废风险。周磊迅速排查,发现是控制程序当中反馈测量厚度的标幺值(电力系统分析中常用的一种相对值表示方法)被误刷为零。他果断修正参数,积极协调上下工序,产线得以快速恢复生产。工友们赞叹:“有周磊在,电气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从初出茅庐的基层电工,到独立承担技术攻关的骨干技术员,再到引领电气技改的“领头雁”,在周磊眼中,每一个设备都是一件艺术品,就应该精益求精地完成雕琢,这也是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2020年,以周磊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获人社部批复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周磊正在调试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气设备。
智造先锋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技术研发突破,那么从‘1到100’则代表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电工技能专家,周磊始终把自动化技术创新应用作为工作的追求和目标。钢卷内圈贴标效率低、误差高等难题曾困扰着热轧厂——轧制下线的钢卷需要在库房长时间堆放,温度下降至常温后,再由人工使用不干胶标签进行手动粘贴,这不仅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钢卷堆放也会导致库存压力大、成品物流不畅。2022年,周磊带领团队启动全自动高温钢卷内圈贴标装置攻关。他们多次向工业机器人应用密集的汽车企业同行取经,从兄弟钢厂工业机器人应用落地案例中汲取灵感,将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引入钢铁生产线。
周磊团队从基础数据采集起步,将机械臂本体与控制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连接起来。为了提高机械臂操作的精度,他们操控设备在350摄氏度至750摄氏度的炙热环境中反复试验,历时8个月,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高温钢卷内圈贴标装置运行成功,贴标效率大幅提升,年创效益超100万元。这项突破推动柳钢在机器人应用领域迈出一大步。
“创新就是要围绕基层所盼,企业发展所需。”周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围绕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生产稳定顺行目标,他带领团队完成94项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为企业创造效益数千万元,多个项目荣获柳州市科技进步奖,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授权。
周磊正在进行提高机械臂操作精度试验。
技艺传承
凭借工作中精益求精练就的扎实本领,2015年周磊获得第十一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项目第三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全国技术能手’要带出更多的‘全国技术能手’。”近年来,周磊签约培养17名徒弟,指导莫勇求等3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培养团队连续2年获得全国设备点检管理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
为破解行业人才短缺难题,周磊将培训课堂延伸到院校。他在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宣讲“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推动柳钢集团工业机器人技能大赛举办,以赛促学,培育更多工业自动化新锐人才。作为柳钢集团工匠学校执行校长,他推动柳钢工匠学校与高校共建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为行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加身,载誉前行。如今,周磊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正带领团队攻关“机器人+钢铁”项目,计划投入更多的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